银监会的突然叫停,给了近来异常红火的银信合作“当头一棒”。
毫无征兆。上周五(7月2日)晚上六七点钟,全中国70余家信托公司的老总先后接到了各地银监局的电话。电话里,银监局扔出了一个深水炸弹——全面叫停银行人民币理财对接信托业务(下称“银信合作”业务)。
“这是信托行业近年来遭受的一次最沉重打击。”一位信托经理悲愤莫名地说,“一般来讲,像这种大规模的叫停,至少要在正式发文前给个书面通知。”
但银监层面的此次“叫停”显然来得又急又出乎意料。据前述人士介绍,银监会在叫停银信合作之后马上会跟进出正式函文。
遏制“隐形信贷”猛增
银监会缘何一夜之间叫停银信合作业务?
据早报记者多方了解,银监会此番突然叫停银信合作,主要是由于担心急剧膨胀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冲击银行资产质量、规避监管。
所谓银信合作,简单理解,是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的方式曲线为企业提供贷款。譬如,某企业如果需要贷款,可以将相关需要贷款的项目由信托公司“打包”处理成理财产品,然后经由银行出售给投资者(编注:往往是银行主导设计此类产品)。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在信贷管控较为严格的时刻,银行可以曲线为企业放贷(当然,银行收取的是信托公司相关管理费用,列入中间收入,而非利息收入);第二,此举还可以帮助银行将信贷资产通过信托公司转出表外,是商业银行腾挪信贷的主要手法。
但此举隐藏的风险不容小觑。
譬如,对于购买信托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其收益乃至本金完全取决于上述被打包处理进信托理财产品的项目质量如何。此外,据早报记者了解,部分银行其实亦有“灰色渠道”购买这些理财产品,实质上突破了监管层的信贷规模限制。
根据用益信托研究中心的统计,仅今年5月份,就有32家银行和36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银信合作产品413款,预计全部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6149亿元。而当月,全部银行的人民币新增贷款不过6394亿元。
如此规模巨大的“另类贷款”,自然令有关监管部门不敢掉以轻心。事实上,今年6月1日,银监会曾紧急召集银信合作业务规模最大的12家信托公司开会,要求部分银信产品规模与发行增速居前的信托公司主动压缩业务规模,以后每月银信产品的发行不能超过5月末的规模。
但有知情人士透露,在控制了12家大规模的信托公司后,银行的放贷冲动直接奔向了中小信托公司而去。在6月底核查之后,监管部门发现,虽然遏制住了12家大公司,但(仅一个月)银行通过银信产品流出去的信贷规模又达到了几千亿元。
消息人士告诉早报记者,虽然具体数额还不清楚,但坊间传闻是2000亿元。
上述人士称,或许正是因为这个数字,让银监会下定决心突然叫停银信合作。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