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5年海口市限制摩托车上牌起,关于海口市区禁摩的话题,已经争论了15年了。今年5月,海口市琼A牌摩托车全部报废,禁摩有了最终结果。但这个最终结果能不能被广大市民接受,还是个未知数。而且,在大量电动车涌现的情况下,禁摩的效果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所以,争论可能还得持续下去。不过争论的内容可能不是禁摩,而是“禁电(电动车)”了。
该不该禁摩,管理者和市民意见大不一样,各有各的理由。不能说海口的管理者特立独行,因为国内大多数城市都在禁摩,可见禁摩是“大势所趋”;但也不能批评市民不遵守法规,因为公交实在太差,出行太不方便。那么,对禁摩应该怎么看?
为了写作本文,我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禁摩主要在国内,而且主要在大陆地区,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好像没有禁摩的。可能我查到的资料有限,但凡能查得到的,真没发现有禁摩的。巴黎、纽约、新加坡、台北、东京,莫不如此。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城市不但不禁摩,还特意给予摩托车出行种种方便。像台北辟有摩托车专用车道,巴黎也在双向双车道中间辟有专门的摩托车道,日本在高速公路两端专门留出一米宽的摩托车道,等等。
这真是太令人惊讶了。巴黎、东京、香港、台北等城市的交通堵塞,那可是全球有名的,但人家并没有禁摩托车入市。这是为什么?这里面有没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为了搞清楚这一点,我查了更多的资料,发现他们的经验其实就是一点:怎么方便市民怎么来,怎么合乎民意就怎么管理。
这可能就是中外城市管理者最大的不同,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国内外城市对待摩托车持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人家是市民为大,市民需要第一(当然是绝大数市民的需要),城市管理完全遵照民意来。而我们是管理方便第一,管理者的舒适第一。市民再不方便,也得照着管理者的想法来。
说摩托车影响交通、污染环境、酿造事故,等等。这都是管理者推脱责任之辞。影响交通、酿造事故的主因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人,是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应该靠立法及加强管理来约束,而这都是管理者的事。污染环境,摩托车比不上汽车,何况摩托车也可以通过技术改进使排放废气达到环保标准,而这也是管理者需要下功夫的地方。为了省却这些麻烦,管理者干脆把摩托车禁了,眼不见为净,这是什么逻辑?摩托车禁了,你们是方便了,但市民的不便怎么解决?这难道不是管理者该考虑之事?
城市管理是为了管理者方便,还是为了市民方便?不同的取舍,折射了不同的管理理念。管理者想偷懒就请直说,千万别拿摩托车说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