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卫东收藏了少经典的连环画。记者李细华摄
据南方日报报道:
一个大人的小人书情结
小人书又称连环画,发烧友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连友”。40岁的清远市工人叶卫东,就是名副其实的“连友”:收藏小人书高达2万册,堪称清远市连藏王。不仅如此,他的藏品还包括建国初期的房屋产权登记证、新中国各时期党章、各种红宝书、毛主席像章、纪念票……满满当当的二十多个纸箱堆叠起他四十年来全部的回忆。
讨零钱只为租小人书
叶卫东从小就是一个调皮的孩子。虽然一岁的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右脚落下病根,但行走的稍微迟缓并不影响他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叶卫东一家住在清城区南门口,这是他儿时最幸福的一段光阴。因为南门口的档口,有小人书看。
小人书有着特别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那个媒体不发达的年代,它用简单的文字配合画面,成为社会民众喜爱的读物,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1983年的清远,设档摆摊的人不多,城区南门口的五六个档口总是空着。有个精明的小贩利用了空档,在这里摆满了孩子们爱看的小人书出租。每每路过此地,13岁的叶卫东总是会自觉交上一元押金,坐在档口的小凳上,津津有味地迷失在文字与图画中。
在他的记忆里头,档口并排摆着三排凳,最多的时候坐着看书的有五十来人。“他就冲我们喊,1分钱一本,1分一本呵!”时隔多年,叶卫东回忆起小贩吆喝的场景,情不自禁地拿着手上的小人书表演起来。
小人书的魔力让叶卫东着迷,逃学成了家常便饭。看书的时间是充裕了,可租书的钱却花光了。他把母亲给自己的早餐钱、向大人讨来的零花钱,凡是能从兜里摸出的值钱物什都投入了“研究”小人书的事业。逃学、说谎、租小人书,几乎成了他每日必修的“功课”,可以说,调皮鬼叶卫东是在一本本手手传阅的小人书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
和父亲“打游击”找书
提到收藏,叶卫东有说不完的话,大多与自己的家庭有关。
1956年,叶卫东的父亲从军,15年军旅生活中父亲收集了100来本毛主席红宝书和多枚毛主席纪念章。到文革时期,父亲不幸“被批”,四处托关系才回到平安街进了船厂,还当上了制造工人的组长。
叶卫东父亲也是一位小人书发烧友,1935年出生的叶父在他50岁那一年买了第一本小人书,从此对小人书由酷爱发展到珍藏,为儿子后来藏书提供了最初的启蒙。
叶卫东母亲则有一手剪纸的绝活,在叶卫东家中仍然可以见到保存得很好的他母亲30年前的剪纸。其中不乏卖力踢球的小孩、窃窃私语的情侣、栩栩如生的鸟兽,每一张剪纸都活灵活现。
两位各有爱好的长辈,却担心儿子醉心小人书无暇念书。为此,父亲藏起了所有的小人书,并时时更换地点,每次都和偷偷找书的卫东“打游击”。
为收藏走街串巷寻书
如果说家庭环境培养出叶卫东收藏的兴趣,那么偶然的一次机遇则坚定了他收藏小人书的信心。
21年前,叶卫东在当时的广州某报上读到一篇报道,报纸传递给他“小人书会升值”的信息。自1990年起,他开始着手准备收藏小人书的计划。可是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日益繁荣,各种娱乐设施渐渐挤掉了小人书的市场,买书的人少了,出版的书也越来越少,老版小人书资源日渐萎缩。
那一年,清远市区卖书的档口仅存两三档。当时档口上出售的小人书大多是一毛钱一本、没封面的内页本,有封的书要贵十倍。笃信小人书升值的叶卫东不惜花高价买下当时市面上2000多本小人书,无论是新华书店还是走街串巷的小摊,都有他寻书买书的身影。就连档口卖书的阿姨都被其热情打动,低价将自己库存的书都卖给了他。
为找回儿时的回忆,他甚至将当年在南门档口租书看时坐的长凳,都搬回了家。那些曾经跟自己玩着“躲猫猫”的小人书,从“游击队”摇身一变,终于晋升为“正规军”。
穿越半个世纪的小人书
二十年间叶家四次搬迁,叶卫东的小人书和收藏品在老家与新家之间来来回回。叶卫东自小腿疾,但这并未影响他将所有藏品一件不落地搬去新窝。
走进叶卫东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摆在客厅地上的三个装满小人书的箱子,据说是叶卫东最喜欢的精品。二十年来,叶卫东每一天都会抽出闲暇时间,坐在1983年坐过的小板凳上,从精品中挑出几本“经典”,静静地重温小人书带给他的快乐。
清远县文化馆、文联1962年7月7日翻印的连环漫画———《人民公敌蒋介石》是叶卫东的最爱。这本泛黄的薄本是他花了一块钱从一个自己称作“陈哥”的人那里淘来的。
在叶卫东三箱小人书里,不乏“连友”追捧的大热门。像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南征北战》、《鸡毛信》、《白毛女》;全套48本的《三国演义》及全套30本的《水浒传》,光是三国演义的不同版本就占了满满一箱;最早的书上溯到1953年出版的《布谷鸟的财富》、《草上飞》等。
其中一个箱子专门用来码放“文革”时期的藏品,诸如《八天八夜》、《艳阳天》、《金光大道》、《铁人王进喜》大家记忆犹新的书都可以找到。在这个特殊背景下的小人书虽然印刷质量不好,但由于是历史的见证者,存世量日趋稀少。
他将20000本小人书一一码好分类装箱,除了客厅的三箱藏品以外,叶卫东将剩下的17箱都统一放进黑房。为防止纸箱藏书生虫发霉,他利用炮仗灰撒在纸箱底部及周围。推开黑房的门,满满一屋子老书塞满了整个房间。
单身书虫不娶妻不卖书
至今单身的叶卫东也是有过“春天”的。先后谈过的几个女孩,女方要么是嫌他腿脚不便,要么是嫌他爱书超过自己。
如今,珍藏着2万册小人书的叶卫东仍然孑然一人,但原本定价几角钱一本的小人书价格却翻着筋斗往上蹿,小人书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收藏。甚至有外来的老板听说叶卫东的故事,愿出价20万元收购他的藏书。
叶卫东迟迟没有出手。在他理解里,小人书是最能直接反映中国历史进程的见证者,是无价之宝。心情低落的时候、遇到苦难的时候、百无聊赖的时候,他总会拿出自己最喜爱的小人书,梦回那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叶卫东将收集小人书作为一项终身事业,而收藏本是一项文化传承工作,保持传统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采访接近尾声时,叶卫东拿着母亲曾经的剪纸不停地追问记者:“剪纸会不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小人书会不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许正是抱着“小人书申遗”的梦想,他才能数十年如一日地经营着自己所爱。如今,他和一群跟他一样怀有浓厚怀旧情节的中年人,在收集小人书的漫漫长路上不停求索。
■链接
记忆历史无价,买卖投资需谨慎
小人书收藏热逐步兴起,其投资价值日益凸显,尤其是品相好、老版本和发行量少的小人书涨势惊人。收藏小人书的文化内涵不言而喻,但作为一种投资方式需理性对待。
低廉的价格使得它投资门槛较低,是一种易学易进入的领域。但是要在小人书投资市场有所斩获,必须要对小人书有全面的理解。同时,收藏时应去粗取精,绘画者是否有名气、图书品相是否完好、是否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等都在精品的考虑范围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文革”期间小人书出版印刷进入低潮,该阶段出版的小人书深深打上了那个独特时代的政治文化烙印,不外乎具有“一片红”、“火药味”和“样板戏”的特点,而且再版可能性极小,因此其独特的收藏价值正在逐渐体现,其回报率会逐年提高。总之,收集成套、存世量少的小人书,才有抄底的可能。
据网络上“连友”的统计,近5年间,连环画销售每年都保持30%-40%的增长速度。目前市场上很多小人书的现行价格和几毛钱、一两块钱的原始价相比,普遍上涨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根据网上活跃的“连友”信息看,大多数“连友”都是业余爱好者,收藏小人书只是希望找回孩提时代的记忆,用在小人书上的钱并不多。有时买到有很大增值空间的作品,多数人表示打算卖掉。卖不出去的小人书都自己存着,因为自己也喜爱看,所以存起来也算是一种对文化的敬畏。
小人书有其经济价值,但更重要的是它饱含的历史深意。真正收藏小人书的人,大多是看小人书成长的一代人,中老年人更愿意用它来怀旧,而不是盼它升值。
■慧眼识书
六招识小人书价值
第一招:开本。一般来说开本越大,价格越贵。
第二招:画者。一本小人书由著名画家画的就贵,无名的就便宜。
第三招:发行量。书封底的印数代表发行量,发行量越少,价格越贵。
第四招:出版日。出版的时间越长,留下来的书更少,价值也偏高。
第五招:流通量。有的小人书,虽然发行了六七十万册,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的连环画被销毁,使不少作品成为绝版,价值不菲。
第六招:品相。书新旧程度。藏品的品相是其生命,随时间推移,保存好、品相好的书越来越少,因此就会升值。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