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质疑曹操墓真伪不是“外行话”(组图)
来源: 南海网-海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10-07-16 17:08
2009年末,“曹操高陵”横空出世。此消息一出,各界震惊。中国盗墓史研究者倪方六首开先河,公开质疑其真假,引起轩然大波。近日,《三国大墓》一书出版,倪方六在书中以直观的表述,剖析了三国大墓真假之谜,并坚持“曹操墓”是“被出土”。
文海南日报记者魏如松
日前,倪方六的新作《三国大墓》出版。该书分:曹魏篇、蜀汉篇、孙吴篇和外篇4部分。重点是曹魏篇,主要针对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是否为曹操墓进行了一系列论述,围绕“挺曹派”认定的“九点理由”一一反驳。
倪方六对曹操墓提出的质疑观点,日前得到国内一些考古学家的认同。考古专家徐苹芳认为,西高穴墓曾遭遇盗墓贼,在这种情形下考古发掘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足。倪方六也在不同场合表示:我的质疑声不是“外行话”
这是一本历史通俗读物
海南周刊:能谈谈您写这本书的缘起吗?
倪方六:就是为了表达一种声音,曹操墓真伪争议正激烈的时候,北京出版界一位朋友希望我能写写对曹操墓的看法。我觉得,如果能把自己对“曹操墓”质疑的观点,作一个系统而又冷静的陈述,倒是一件好事,也是我心里特别想做的事情。
我查阅了大量考古文献资料,采访了十几位学术圈内人士。因为我在研究中国盗墓史时,对三国陵墓比较了解,资料也全,就写出来了。
海南周刊:《三国大墓》这本书,属于历史著作?学术著作?还是文学创作?
倪方六:这是一本历史通俗读物,兼有一定学术性,从书后附录中列出的参考文献,便可看出。
《三国大墓》不是文学创作,我不会写小说。《三国大墓》在写作时,考虑到读者因素,我把学术语言作了通俗化、新闻化处理,这样写出来的书会更好看一点。
“盗墓贼”的“神秘”生活
海南周刊:您作过文化记者,现在从事研究与写作,是什么时候开始对盗墓感兴趣的?
倪方六:我小时候记事时,就听大人说邻村一个木匠盗棺材板回家做家具、农具出售的事情,因为棺材板所用木料一般都是上等好料,这可能是第一次听说盗墓吧。
那时并没有什么收藏热,盗墓主要盗对生产生活有用的物品,如果要说对盗墓好奇,应该从这个时候开始。
而从事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应该与我做记者的经历有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南京郊区盗墓频发,正是市民关心和感兴趣的。我是文化记者,跑盗墓、考古现场较多,自然就开始关注了。
海南周刊:您研究盗墓,自然离不开盗墓的人,能讲讲他们的生活吗?
倪方六:盗墓充满了悬疑,但其行为本身是很艰苦的。
盗墓贼的生活与我们平常人是一样的,他们本来就是平常的人,只因为从事非正常的夜幕下的活动,被外界看得神秘了。
我与不少被称为“盗墓贼”的人接触过,做盗墓贼,第一要学会伪装,做个外表正派的老实人,不能让人看出你行为不端;二是要懂行,要学会看土、识宝。不会看土,往往找不到盗挖对象,或是错过重要的墓葬。不识宝,盗出的东西也不知道值几个钱,往往被古董商忽悠。
盗墓除了家族式的单干以外,一般都是拉帮结伙。拉入伙的一般是熟人,最好是沾亲带故的。这样做一是防止走漏风声,二也可避免见财生恶,起杀心害同伙的事情,在考古中是常见的现象。
盗墓技巧,一般是口口相传,从书本上是学不来的。更重要的是,要靠经验积累,盗过几座后,什么都会明白。在北京、江苏近年破获的盗墓案中,都曾出现盗墓贼用一些当下流行的盗墓小说当“盗墓指南”的事情。这说明,这些盗墓贼并不专业,只是Fans级的。专业的盗墓贼哪会相信什么小说,平常都会带上家伙去野外转悠,或“走亲访友”。
盗墓贼也并不全靠经验、力气和胆大吃饭,他们特别小心,注意细节,擅长学习和收集信息。我曾在一个盗墓贼家里,看到了《考古》、《文物》这些专业的考古杂志。
我的质疑声不是“外行话”
海南周刊:您是怎么被推到“反曹派”浪尖的?
倪方六:大概我是最早将曹操墓发现的事情放到博客上的吧,而且在第一时间接受了新浪网的在线访谈。当时刘庆柱先生在北京的直播室,我在南京通过电话聊。我的观点与刘庆柱本来是一样的,很为曹操墓的发现而高兴。但第二天,我发现所公布的考古信息不对劲,我才改变了我的观点,并在CCTV的采访中,表明了自己的质疑观点。
这样,我遇到的压力也就大了。一批“挺曹派”批评我,说我说“外行话”。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年初举办的一个论坛上,有的专家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一次野外考古经历也没有,言下之意我的观点不权威。
这明显是一种学术霸权,凭什么称质疑声就是“外行话”,就要来压制?
我索性什么也不隐瞒了,与“挺曹派”公开论战,并且一个劲坚持到底,除非他们真的发现了可以直接证明墓主是曹操的物件。
海南周刊:《三国大墓》中,您从墓制形态提出了质疑,西高穴墓与曹操所处年代墓葬形态有哪些不同?
倪方六:简单说,墓制的形态从两汉,到魏晋,到南北朝,是很有规律的,这在大学考古专业教材中都有说明。大型的墓葬一般都是多墓室,汉代的前室与后室都是长方形的,如曹操祖父、父亲在安徽亳州的墓,都是这样。后来墓室的形状出现变化,从一方一长,再后出现全方形。曹操所处的时代,前后室不应该都是方形的,年代应该更晚。当时即便有方形,也应该只是一方一长。
三国名人墓葬地普遍存疑
海南周刊:《三国大墓》一书中,除了对曹操墓的质疑外,在蜀汉篇中,您还提到了刘备也有三疑冢,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倪方六:三国名人墓葬地,普遍存疑。曹操埋在哪,是千古之谜,刘备和孙权也都有争议。相对于曹操、孙权,刘备的墓址是最确定的,在今成都城南,有刘备的惠陵。但至迟在明代,刘备真身葬地的争议便出现了。有一些学者认为,成都惠陵是刘备的弓剑冢。真墓到底在哪?有“奉节说”和“彭山说”。
奉节说认为,刘备在奉节永安城病逝后,主持丧事的诸葛亮并没有把刘备的尸身运往都城成都安葬。但一国之君死后,不葬回国都又于理于情皆不通,为了安慰皇族、国民,诸葛亮将刘备的弓剑等生前物品,装进棺材,运回成都,真身就地安葬。这说法是郭沫若先生提出来的。
彭山说,则是从风水角度来分析的。彭山是中国著名的长寿之乡,这里山好水好风水好,境内有个莲花山,地貌奇特,九座小山头向中间的“莲心”低首,堪舆家称这叫“九龙回头望”,是块极佳的风水宝地。当地有民谣:“要找刘备坟,新津出东门;离城三十里,金陵硬上寻。”暗指的地方,正是这里。
奉节和彭山都是考古发现了一些疑似的东西,但刘备的真墓到底在哪,考古学上没有定论。
海南周刊:为什么会出现针对三国墓葬争议不断的现象呢?
倪方六:这里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三国志》等有关史料埋下了让后人争议的空间,史料对三国名人墓葬记载简略,有的名人甚至一字也没有。如陈寿《三国志》上对三国三位首脑人物的介绍,从生病到下葬,加起来才129个字。 二是盗墓贼给现代考古专家出了难题,目前考古发掘到的古墓,几乎都让古代盗墓贼光顾了,称“十墓九空”都少了,近“十墓十空”。确认墓主身份,需要随葬品的出土,而这些东西往往让盗墓贼盗走了。比如能确定曹操墓身份的印玺,《晋书》上记载是埋在墓道前的,现在也没有找到,可能让盗墓贼挖走了。
三是葬俗原因,古代不少名人往往都不只有一处墓地,这与当年流行“衣冠冢”、“虚葬”、“改葬”等风俗有关。特别是虚葬,最容易迷住人。这一葬俗的具体做法是:墓主的尸体埋在他处,而同时备礼仪文物大张旗鼓地虚葬于明处,使人无从知晓其真墓所在,即设假墓,玩障眼法迷惑他人。曹操所谓“七十二疑冢”传说,就是一种虚葬传说。(本文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
(编辑:王小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