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逊评论:连美国也在重振制造业
来源: 人民网海南视窗 作者:廖逊 时间:2010-08-15 11:06
今年7月下旬,我省管理团队考察两广,宣布了一个重大共识,就是必须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并说那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题中之意”。我丝毫不感到意外,只是没有想到共识来得这样快。
然而,当8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我却真是大吃一惊。其实早在7月份,这项法案就在参众两院获得通过,被我不慎忽略了。
我所以感到意外,是因为后工业化三十年来,美国的本土制造业不断萎缩,制造业一浪接一浪地向海外转移,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据悉,类似90年代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那样的小工厂,现在早已不复存在。原因非常简单,就是美国工资太高,相当中国工资的好几十倍。人们认定,美国“产业空洞化”的潮流,与经济全球化一样不可逆转。美国的制造业在过去十年,减少了600万个工作岗位,就是明证。
20世纪90年代初,在深圳和上海的政策咨询界,都不少有人力主顺应这个潮流,把普通的制造业甩到邻近地区,自己只留下个别附加值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大力发展服务业。深圳人把这叫做“二次创业”,上海也有人鼓吹“产业空心化”,但后来还是市长徐匡迪本人亲自制止,才大大地放慢了步伐。尽管如此,“后工业化明星城市”制造业外迁的规模仍然可观,例如北京的工厂已全数出城,连两大聚宝盆之一的首钢,也赶在“08奥运”前,迁往河北唐山的曹妃店。所以本次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在我国五大明星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引起的思想波动,肯定比国内其它地方更大。
美国法案促进制造业的具体措施,是降低或暂停美国企业在进口生产原料时的部分关税,以降低美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恢复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最终实现“美国出口五年内翻一番”的目标。美国人有两大动因,一是要改变“美国人借中国人的债消费中国产品”的现状,二是要扭转“工作岗位流向中国”的趋势。
国内一些朋友认定,买美国国债让美国人买中国货是中国人吃亏,而奥巴马的观点刚好相反,认为借中国人的钱消费是美国人吃亏。如今,中国还没有形成共识,美国就抢先动手改变现状了。
本次经济衰退以来,美国已新增800万人失业,使整个失业大军扩大到1500万人。7月份失业率高达9.5%,势将影响美国执政党的中期选举。所以,美国劳工界肯定会支持新法案。
但是劳工高兴的事,老板们未必也高兴,以行政手段强迫跨国公司扩大国内就业,既违反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也违反了资本扩张的本能。美国商界肯定不满意。劳工选票多,老板能量大。
况且,美国官方的主观意志是一回事,而政治博弈的结果,却极有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再者,这项政策最终打击的,到底是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还是号称“世界办公室”的印度,还很难说。因为后工业化的美国,夺回软件外包的就业岗位,远比夺回制造业的就业岗位,来得更容易。事态究竟向哪边发展,我们还要耐心观察。
需要反思的倒是我们自己。早在三十年前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美国,尚且要通过立法形式,大力振兴制造业,我们作为一个工业化刚刚起步的经济欠发达省份,有什么理由忽略工业?
国务院[2009]44号文件,即《关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意见》,提出海南的产业发展目标是“两区三地一平台”,有关新型工业的内容竟然一条也没有。有朋友强调其中的第二个“地”,即“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的基地”,把其中的“开发”解读为新型工业。
就算这说得通,但是,难道要开发的仅仅是海洋资源吗?那么我们的汽车制造业、建筑材料业、制药业等产业,有没有合法地位?难道要开发的仅仅是南海资源吗?那么我们800万吨炼油厂炼的多为中东石油,这又作何解释?所以44号文件,实在是个有缺点的文件。至少,得算个“美中不足”的文件吧。它同美国的制造业促进法案,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
不要忘记,美国至今仍然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人家尚且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我们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怎么能连工业化这根竿都懒得爬呢?人家明明是完成了工业化才进入后工业化的,到了三十年之后,还念念不忘吃制造业的“回头草”。人家可没有把制造业和环境污染划等号。人家身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可没有幻想什么“经济零增长”。所有这些,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然而,当8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我却真是大吃一惊。其实早在7月份,这项法案就在参众两院获得通过,被我不慎忽略了。
我所以感到意外,是因为后工业化三十年来,美国的本土制造业不断萎缩,制造业一浪接一浪地向海外转移,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据悉,类似90年代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那样的小工厂,现在早已不复存在。原因非常简单,就是美国工资太高,相当中国工资的好几十倍。人们认定,美国“产业空洞化”的潮流,与经济全球化一样不可逆转。美国的制造业在过去十年,减少了600万个工作岗位,就是明证。
20世纪90年代初,在深圳和上海的政策咨询界,都不少有人力主顺应这个潮流,把普通的制造业甩到邻近地区,自己只留下个别附加值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大力发展服务业。深圳人把这叫做“二次创业”,上海也有人鼓吹“产业空心化”,但后来还是市长徐匡迪本人亲自制止,才大大地放慢了步伐。尽管如此,“后工业化明星城市”制造业外迁的规模仍然可观,例如北京的工厂已全数出城,连两大聚宝盆之一的首钢,也赶在“08奥运”前,迁往河北唐山的曹妃店。所以本次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在我国五大明星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引起的思想波动,肯定比国内其它地方更大。
美国法案促进制造业的具体措施,是降低或暂停美国企业在进口生产原料时的部分关税,以降低美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恢复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最终实现“美国出口五年内翻一番”的目标。美国人有两大动因,一是要改变“美国人借中国人的债消费中国产品”的现状,二是要扭转“工作岗位流向中国”的趋势。
国内一些朋友认定,买美国国债让美国人买中国货是中国人吃亏,而奥巴马的观点刚好相反,认为借中国人的钱消费是美国人吃亏。如今,中国还没有形成共识,美国就抢先动手改变现状了。
本次经济衰退以来,美国已新增800万人失业,使整个失业大军扩大到1500万人。7月份失业率高达9.5%,势将影响美国执政党的中期选举。所以,美国劳工界肯定会支持新法案。
但是劳工高兴的事,老板们未必也高兴,以行政手段强迫跨国公司扩大国内就业,既违反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也违反了资本扩张的本能。美国商界肯定不满意。劳工选票多,老板能量大。
况且,美国官方的主观意志是一回事,而政治博弈的结果,却极有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再者,这项政策最终打击的,到底是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还是号称“世界办公室”的印度,还很难说。因为后工业化的美国,夺回软件外包的就业岗位,远比夺回制造业的就业岗位,来得更容易。事态究竟向哪边发展,我们还要耐心观察。
需要反思的倒是我们自己。早在三十年前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美国,尚且要通过立法形式,大力振兴制造业,我们作为一个工业化刚刚起步的经济欠发达省份,有什么理由忽略工业?
国务院[2009]44号文件,即《关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意见》,提出海南的产业发展目标是“两区三地一平台”,有关新型工业的内容竟然一条也没有。有朋友强调其中的第二个“地”,即“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的基地”,把其中的“开发”解读为新型工业。
就算这说得通,但是,难道要开发的仅仅是海洋资源吗?那么我们的汽车制造业、建筑材料业、制药业等产业,有没有合法地位?难道要开发的仅仅是南海资源吗?那么我们800万吨炼油厂炼的多为中东石油,这又作何解释?所以44号文件,实在是个有缺点的文件。至少,得算个“美中不足”的文件吧。它同美国的制造业促进法案,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
不要忘记,美国至今仍然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人家尚且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我们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怎么能连工业化这根竿都懒得爬呢?人家明明是完成了工业化才进入后工业化的,到了三十年之后,还念念不忘吃制造业的“回头草”。人家可没有把制造业和环境污染划等号。人家身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可没有幻想什么“经济零增长”。所有这些,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编辑:王小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