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曾见过暴雨如此密集,也没有人能想象山洪会如此凶猛。这场大暴雨,将整座舟曲县城变成了一叶躺在泥石流上的扁舟,带走了小城的安宁。
8月8日凌晨,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牵动了13亿人的心跳--数万人遭灾,上千人遇难,道路被毁,通信中断,大量房屋倒塌……
人民受难,舟曲告急。一场争分夺秒的紧急大救援战役骤然打响,武警部队紧吹集结号,第一时间投入抗灾战斗,第一时间救出被埋群众,第一时间打通被毁道路,第一时间排除堰塞湖险情。
一线希望,百倍努力。72小时"黄金救援",冒险疏通交通主干道,及时开挖堰塞湖……舟曲救援,是对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提出了又一次新的考验。"危难时刻冲得上、生死关头豁得出、关键时刻拿得下",武警将士以"视人民如父母"的实际行动向历史交出了合格答卷。
暴雨泥石夜猝袭,大军驰援战若定--
急速!急速!指挥高效顺畅倍增战力
8月8日凌晨,甘肃舟曲,有雨,无月。
"月圆"--这个在中国文化中包含团圆之意的村名,竟见证了近百户人家的悲惨离别。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骤然发生:咆哮的泥石流如出笼猛虎,从舟曲县城东北侧的峡谷狂奔而出,将正面迎对的月圆村整体吞没。泥石流碾过月圆村,形成一道5公里长、300多米宽的泥石流带,将舟曲县城撕裂两半,一头扎进白龙江,阻塞江水,家园瞬间成为一片汪洋。
时间就是生命!武警部队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决策部署。武警总部第一时间启动二级响应机制,经过多次实战考验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瞬间急速运转。
甘南泥泞的山路上,车队冒险疾驰。正在甘肃总队检查工作的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建平,率领前指穿越泥石流塌方,赶赴极重灾区,召开作战会议,对抢险救灾进一步作出部署。
武警总部指挥中心,一夜灯火通明。武警部队政委许耀元等总部首长坐镇基指,通过卫星通信系统不间断指导部队行动,调配人员筹措装备,全力保障一线救援。
电波飞传,一道道指令下达部队;
雷霆出征,一支支劲旅集结舟曲。
泥石俱泻,英雄无畏。灾害发生的瞬间,武警舟曲县中队官兵凭借自身优良素质成功避险后,旋即冲出营区,50名官兵连夜投入救援,从废墟中抢救出32条鲜活的生命。
夜雨骤急,舟曲不孤。8日凌晨3时,甘肃总队甘南支队第一梯队315名官兵连夜出征;9时56分,被泥石流拦住去路的200官兵徒步开进,抵达县城;与此同时,距离灾区较近的四川总队、森林部队、8670部队多路并进,驰援舟曲。
应急救援,重装上阵。担负国家应急救援任务的交通、水电部队闻险而动,快速出击。交通指挥部迅速组织291名专业技术人员、78台(套)大型机械投入作业,打通抢险救援唯一主干道;水电部队142名官兵和30台(套)专业设备从甘肃、四川、陕西、江西、新疆等7个方向由空中、陆上摩托化开进集结堰塞湖区。
灾情发生后不到24小时,武警部队就投入救灾兵力2000余名,工程机械109台(套)。狭长的舟曲县城内,各部队快速展开、高效配合,成为当之无愧的抢险救援主力军。实践证明,历经多次实战检验不断完善的武警部队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协同高效,指令精准。正是有了这样坚强高效的指挥,一支支雄师劲旅协同配合战力倍增;正是有了这样坚强高效的指挥,一场场硬仗恶仗高效处置捷报频传。
武警甘肃总队670多名官兵分成32个小分队进入危楼和清理垮塌的废墟,展开大规模拉网式搜救。 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生命如天铭心间,艰难险阻不放弃--
救人!救人!有一线希望尽百倍努力
救人!救人!这是灾害发生后武警官兵嘴里传出最多的字眼。生命至上,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们就要尽最大的努力。
"当时想的就是听天由命,真没想到能活着出来!" 两手分别打着盐水和葡萄糖吊瓶,眼睛蒙着白布的74岁老人杨金凤激动地说。
8月9日10时20分,正在三眼峪村救援的陇南支队官兵在废墟中发现生命迹象。这时泥石流仍在缓缓流淌,危楼的拐角只有一个直径40厘米的小窗,随时可能被泥石流淹没。"救人!"中队长王龙带领班长杨旭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钻进了灌满淤泥的房间,在齐腰深的泥水中四下摸索。
30分钟后,在废墟下被埋34小时的杨金凤老人奇迹般地被成功救出。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老人的女儿、女婿、孙子齐齐跪在地上,拉住武警官兵的手一片呜咽。
生命是顽强的,生命也是脆弱的。
这是一段让人难忘的影像。已经坍塌半边的楼房上,一家五口被困房顶,碎石不断掉落,三位年轻的武警战士冒死冲入危楼,用绳索拴着箩筐救下两名小孩和三位大人。这段武警官兵用手机拍摄的视频是舟曲灾后传出的第一段视频,被央视等各大媒体广泛转播,让全国人民了解到灾后救援的第一现场。
可人们不知道的是,在这三位冒死救援的武警战士中有一位名叫韩有的中士班长,拍摄视频时,妻子仍被深埋于碎石中。救援成功后,两名孩子的母亲当场向救命恩人下跪谢恩,却被早已泪流满面的韩有一把拉了起来……
韩有并不是唯一失去亲人的一线将士。曹恒昌,甘南支队教导大队大队长,一夜间失去10位亲人,仍坚持带队执行任务。王伟,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在灾难陡然来临的瞬间,新婚3个月刚怀孕的妻子与父母、妹妹一家四口在重灾区三眼峪村的家里,永远地离开了他。王伟虽然离家只有1300米,却始终坚守在救灾一线。10日下午,深入一线指挥的司令员王建平在救援现场看望部队时,紧紧握住这三位官兵的手,称他们无愧于"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称号。
"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这是武警官兵心中无上的荣光,更是武警官兵肩头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在县城中央南口大街,人们看到,40名武警官兵将救生圈结成简易皮艇,泅渡急流营救被困"孤岛"的群众;在三眼泉村,人们看到,3名武警官兵搭建"人梯",从泥石流撞击的危楼上救下女童;在小行沟地区人民看到,880名森林部队官兵沿河道两岸,淌着齐膝的泥泞,冒着随时可能出现的塌方,逆流而上,一锹一锹地挖,一米一米地过,拉网式搜救、排查……
救人,救人!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澎湃在官兵血液中的忠诚和热爱。舟曲县县委书记范武德在看望武警官兵时眼含着热泪说:"舟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官兵首先抢通城区主干道 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清淤开路贯通途,神技勇除堰塞湖--
排险!排险!救援"国家队"凸显威力
排险唐家山,决战唱凯堤,一次次抗击灾难的经验告诉我们,提高抢险效率,需要快速反应的专业力量。啃下最硬的骨头,攻克最大的难关,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交通、水电部队,再次在舟曲抢险中施展其应急救援"国家队"的独门绝技。
没有人会忘记8月8日凌晨一幕,巨大的泥石流呼啸而来,水电中断,通讯中断,通往舟曲的关键要道313省道被3米多深的泥石流阻断,救援车队无法进入受灾要害部位,狭长的县城几乎成为一座"孤岛"。
要救人,先通路!要排险,先通路!
在距离舟曲县城34公里承担国道212线施工任务的交通六支队舟曲项目部毅然担负起开辟生命通道的任务。26名官兵携带6台大型机械火速奔赴抢通一线。
这是一场"非对称"的战斗,巨石、杂物、电线、破碎家具等纵横交错,抢通工作极为困难,泥石流冲击过的山体上不断有乱石飞下,道路上泥浆四溢、滑坡不断。困难没能阻挡英勇的交通兵,凭着仅有的6台大型机械,他们硬是在乱石摊上清理出一条宽5米、长1200多米的临时便道。
救援车队终于开进了舟曲,但眼前的一切让奔赴灾区的救援部队官兵大吃一惊。瓦场大桥被泥石流堵死,奔腾的白龙江被拦腰截断,形成了堰塞湖,不断上涨的江水淹没了半个县城,曾经平静安宁的山间小城已是面目全非。
排除堰塞湖,刻不容缓,指挥部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武警水电部队。8月8日17时,水电二总队副政委温浙洪带领由5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先头部队到达舟曲,他们连夜了解情况、勘察现场,获取水文、地质等参数,为抢险指挥部确定采用"挖爆结合"的排险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9日上午,决战堰塞湖的总攻打响。刚从重庆城口堰塞湖抢险归来的水电三总队和封堵唱凯堤决口的水电二总队官兵再次披挂上阵,担负起主攻任务。
堰塞湖河道开挖困难重重,堰塞体结构复杂,既有巨石,又有大量杂物,河水湍急,加上桥上的钢筋纵横交错,给开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豁出去了!"水电十一支队教导大队大队长张福民和曾参与唐家山堰塞湖排险行动的上士徐有根驾驶着挖掘机战斗在瓦场大桥最危险的地方。经过这对"黄金搭档"和三个机组连续8个小时的紧张施工,一条横贯堰塞体的泄洪槽终于开挖成功,堰塞湖险情被基本排除。得知堰塞湖泄洪成功,舟曲县城轰动了,人们走出安置点的帐篷欢呼雀跃,在现场指挥排险的国家水利部部长陈雷禁不住连声表扬这支能征善战的部队。
与此同时,被淤泥覆盖的县城内也传来捷报,在后续赶来的交通部队280余名官兵驾驶80台(套)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的日夜奋战下,通往舟曲县城中心的道路全面抢通,共清理泥石流50000余立方米,抢通道路5.62公里,救援人员和车辆可直达核心灾区,加快了各方救援进度。
看见女儿开始正常交流,冯妈妈喜极而泣。 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鼙鼓劲擂扬斗志,科学保障助打赢--
聚力!聚力!科学统筹提升救灾水平
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而鼓之时则忘其身。战胜这场突发灾害,需要顽强的拼搏、超强的付出和坚强的毅力;完成这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凝聚斗志、正确引导和有力的激发。
8月8日,武警部队党委发出动员令要求各级党委把深入扎实的政治工作贯穿任务始终。武警部队党委首长号召各级坚持边开进边动员,边救援边鼓动,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发扬不怕困难、不怕疲劳、连续作战、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充分发挥突击队作用。
参战部队政治机关及时跟进,总部政治部文化工作总站派出武警部队抗洪抢险政治工作服务队,携带80台(套)电视、卫星接收天线和大型数字电影放映机深入灾区一线,为抢险官兵加油鼓劲;甘肃总队成立12支党员突击队,主动承担人员搜救、转移群众、清理淤泥、抢运物资等急难险重任务;救援一线128名官兵递交了入党申请书,51名官兵在家庭受灾、亲人病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参加抢险救援。
闻险而动,高效救援,不仅需要快速反应的作战部队,而且需要快速反应的后勤应急保障。在奔赴灾区的交通部队第二梯队装具清单里有着这样的项目,1台发电机、6顶帐篷、20件救生衣、60个急救包……共87件应急物资。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平时充分准备,这支3小时内从4个方向集结的部队能携带如此种类齐全的应急装备。事实证明,这些看似琐碎的装备在抢险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自甘肃总队医院的21名医护人员,8月8日18时徒步到达舟曲县灾区。在道路交通阻断的情况下,他们随身携带的大量急救药品、抗感染药品和30多类医用耗材在救援的第一时间发挥奇效。"我们21人全部参与过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携带的药品也是按照应急救援预案足量配备的。"带队的医院院长曹新历介绍。
"要确保一线战士吃得上热饭,睡得上好觉,喝得上热水,洗得上澡,确保部队战斗力。"8月8日,总部后勤部首长提出了明确的保障要求。当晚,距离舟曲千里之外的西安仓库紧急启动应急保障预案,巨大的库房内灯火通明,首批抢险救灾急需物资迅速装车。9日凌晨,首批1.1万套(件)服装和1.2万份单兵食品经公路运往灾区。
自行式炊事车、扩展式淋浴车、多功能加油车、热饭热水速送车、班用棉帐篷、野营生态厕所、野战给养单元……随着战斗继续,一套套新型保障设备从四面八方抵达抢险一线。高温酷暑热不垮,连续作战不减员,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为任务部队持续作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多难兴邦,多难强兵。人们不会忘记,迎着尚未完全停息的泥石流钻入废墟搜救七旬老人的中队长王龙;人们不会忘记,强忍失去亲人的伤痛冲入危楼舍身救群众的士官韩有;人们不会忘记,豁出性命排除堰塞湖险情的驾驶员徐有根;人们不会忘记,头顶飞石开挖救援主干道的交通部队26名勇士……
时光荏苒,岁月终将抚平舟曲县城满目疮痍的道道伤痕;
沧海横流,青山必将永记英雄武警灾难中托起生命之舟。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