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武汉市江夏工商分局局长陈培在劝阻某女士横穿马路时,不仅被对方打了响亮的一巴掌,还被其称为作秀。当天,江夏工商分局70余人,佩戴红绶带、红袖标当起志愿者,开展“文明过马路”劝导活动。(长江商报 8月18日)
官被民打、劝善反挨巴掌,两元素让事件充满了戏剧性。谁能否认,那些官员做好事遭质疑的生活案例,与“局长被拍”不是如出一辙,存在因由上的暗合?依笔者看,官员被“拍砖”是种必然,可从双面去解读。
首先,部分民众自身道德存瑕疵,公共意识欠缺。遵守交通是人之公德,但该女士我行我素,无视交通安全。
其次,女士的巴掌中,确实承载着不少对官场“作秀风”泛滥的民怨。对于陈局长的好意相劝,女士不领情,恰因对官员善行的负面想象:认为陈当起志愿者,不过是次务虚的政绩秀,充其量是在走过场。
而百姓“恶意揣测”的“作秀论”之所以泛起,与现实土壤不无关系:官场作秀的恶劣习气盛行,早已让人们审丑疲劳,比如“戴脚套种树”“擦汗门”等,无不令人反感。而这些,在人们心中植入了“官员好做表面文章”的刻板印象,也损害着官员公信力。
权力的基本伦理是利为民谋,官民之间本亲如鱼水,然而在现实演绎中,这些常识却一再遭颠覆、扭曲:许多官员不为民谋利,反而与民争利,谋己之私,“走到群众中去”成了彻头彻尾的行为艺术。浸润在“油水关系”中的干群生态,面临着严重的信任断裂和利益隔阂,以至于官员行善,让人第一感觉就是“玩形式”。
当怀疑和反感弥散在公共生活中,互信氛围就是种奢侈。学者孙立平曾提出要重建社会的“基础秩序”,即重树各种常识,包括公仆们真正地为民服务,民众遵循起码的道德准则,营造起互信的社会土壤等。“局长劝善反挨打”,是否就昭示着话语断裂下,“基础秩序”重建的必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