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富家小姐放弃舒适生活 偷渡回海南抗日
华侨青年何秀英与陈青山结为伉俪。
30岁时的何佩玲。
不告而别奔赴琼崖抗日战场
后来,从祖国内地和新加坡、暹罗、越南等地来港的一些有志青年也要求参加抗日团体回乡救国。根据这种情况,救护队决定改为“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也就是香港团。何秀英与何佩玲顺理成章地成为服务团的团员。
1939年2月,日军在海南岛登陆。原定于2月返琼的香港团只有更改偷渡日期。此时何秀英被列入香港团第一批返琼团员的名单。3月初,何秀英在九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一批返乡团员的名单里没有我。我报名人家不批,说我年龄太小了。秀英也不支持我,说我是‘包子无心’,还不够成熟。”提起这件事,何佩玲老人仍有点“愤愤不平”。“我不甘心,继续报名,后来第二批返乡团终于肯收我了。”
4月13日,即将离港的前一晚,何秀英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回到家里,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她对妈妈说,“妈,帮我拔下脸(即绞面)。”想着这一去,可能就是永别,何秀英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何佩玲说,“当时我和秀英的妈妈看到她流泪,还以为是拔脸疼的呢。”第二天一早,何秀英拿上30港币,像往常一样和母亲道别说,去学校了。不同的是,这次她没有与何佩玲一起上学。何妈妈一点也没察觉到女儿的不对劲,仍像往常一样操劳家务。直到晚上放学后久久不见何秀英归家,何家人才知道她不见了。走出家门后,何秀英直奔码头,从此就踏上了血雨腥风的抗日战场。再次和家人团聚,已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了。
与何秀英一样,何佩玲也是瞒着家人报名返琼参加抗战的,香港的何家人对何佩玲参加服务团返乡救国的行为也一无所知。直到登船之前,何佩玲才把事先写给家人的信寄了出去。
当时日军封锁海面,偷渡琼州海峡的行为极为危险,一旦被发现必定命丧大海。花季年龄的女孩,就这样冒着危险,历尽艰辛回到琼崖。16岁的何佩玲第一次踏上了故土海南岛。
同年,香港、泰国、越南、马来亚、新加坡等地的琼侨热血青年,像何佩玲一样偷渡回琼,总人数达252人,途中牺牲7人。他们活跃在琼岛各地,成为一支宣传抗日、战地救护、救济难民、输送抗日物资,是参与抗日民主政府建设的重要力量。
歌剧队里的何家姐妹花
偷渡成功后,两位何姑娘与其他团员一起,立即开始投入到发动群众进行抗日的斗争中去。当时日本鬼子到处杀人放火,群众群龙无首,四处逃难。服务团不知走了多少个乡镇、村庄,被分派到歌剧队的何秀英发挥特长,在集市里用方言演话剧,唱抗日歌曲,很快成了群众中的明星,歌剧队里出色的女主角。
何佩玲最初的工作是战地救护,服务团成立歌剧队后,会吹口琴、喜欢唱歌跳舞的她就进了队,又与何秀英在一起工作了。说到这里,何老的眼睛发亮,脸上现出了笑容:“那时我们表演抗日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唱《打回东北去》《抗战到底》《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等抗日歌曲,老百姓很喜欢!”在服务团影响和鼓舞下,当地青年纷纷加入到抗日救国战斗中去。
“不要以为服务团的工作没什么危险,碰到的危险可多呢。”何佩玲向海南日报记者讲述了她碰到的“险情”。有一天凌晨,何佩玲在一个交通员引领下,准备去一个抗日根据地搞宣传。结果在一座小桥上正面碰到一队日本兵。鬼子看到他们后提起机关枪就是一阵猛烈扫射,“当时只听到‘哒哒哒’‘嗖嗖嗖’的声音在耳边猛响,子弹在我在身边不时飞过。”比划着手脚,何佩玲对那一幕危险的场景记忆犹新,“幸亏我们跑得快钻到山林里才没事了。”
1941年,回乡服务团被迫停止活动。和大部分团员一样,何秀英、何佩玲被安排在琼崖纵队和各地抗日政府工作,继续为琼崖抗日服务。“在抗日战争中,二百多人的服务团有数十人牺牲,我们服务团为琼崖抗日作出了重要贡献。”何佩玲欣慰地说。
1945年,在琼崖革命中,何秀英与时任琼总四支队政委的陈青山相识相恋,结为伉俪。当年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总队长冯白驹还特批了10块光洋办喜事。
海南岛解放后,何佩玲在海南区妇联工作,曾担任过区妇联副主任及区工会副主席等职,1981年退休。何秀英在解放后也到海南区妇联工作,1965年随丈夫陈青山调去广州。(记者许春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