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士利奶粉,金浩茶油、伊利牛奶,最近这些涉嫌不安全的食品频频被媒体披露。至此,加上先前的苏丹红、注水肉、地沟油、合成猪血、假豆腐、瘦肉精、毒大米、毒豇豆、三聚氰胺、一滴香,不停接受的“新鲜名词”让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充满了忧虑。
提到食品安全问题,大家就不由自主地谈法律漏洞,违法成本太低,执法监管不严等。这确实是问题所在,但法律和制度都是属于“补丁”的性质,事后救济的作用很大,前置预防的效果却不理想。仅靠事后的法律救济和监管,显然不能治本。而唯一可治本的东西,往往又被忽视,那就是商业伦理。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要有起码的“伦理道德”,才能在社会上活下去,如果一个人丢弃了这个,即使活着,也是行尸走肉。商业伦理,说到底和一个人的道德是同一本质的,如果一个商人没有了道德,他就会想方设法,勾心斗角,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达到赚钱的目的。同理,一个工厂,一个企业,没有过硬的伦理观念,那么从它那儿出来的产品,你敢买吗?一瓶牛奶,一瓶油,老板为了暴力而掺杂进去价格低廉有害物质作为原料,你还敢用吗?
如今,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全国性问题,今年初,国家还专门成立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把食品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即便是达到国家这一层面的监管,但各地的问题食品,不良商家依然无所顾忌,食品安全事件接踵而至,闹得老百姓人心惶惶。
有人指出,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在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领域,有着太多的法律法规漏洞和不到位的监管。除了这些硬性管理的缺位外,部分刚刚富起来的工厂主、企业家、个体户,他们的思想观念依然仍停留在“暴利”、“奸商”等层面上,没有形成“诚信”、“品牌”、“良心”、“安全”的伦理体系,甚至一些企业抱着侥幸的心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以“游击”的形式欺骗消费者,欺骗社会,往往是一个产品被查了,停产,另外一个产品换了个模样又出来赚一笔。
思想指导行动,伦理约束行为,食品安全的大难题要得到有效解决和控制,除了不断完善行业监管制度和加强执法查处力度外,“商业伦理”的宣传和教育一定要上升到战略层面,只有“心净”才能“无瑕”。(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