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海南新闻>

海南400多年历史“盅盘舞”面临失传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0-09-12 18:22

 

 

    海口网9月12日消息  “真没想到,我们日常生活用的小酒盅、筷子、盘子,到了海南一些民间艺人的手里,其用途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变成一件件用于表演的打击乐器。叮叮当,滴滴答,艺人伴随着打击的节奏,跳起优美的舞蹈。”看过盅盘舞表演的人无不表示钦佩和惊奇。

 

    前日,记者采访了解到,我省独特的盅盘舞主要在海口市三江镇以及文昌市部分地区流传,已有400多年历史。目前,能全面掌握这门艺术的民间艺人寥若晨星,三江镇的陆宇高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他今年已75岁高龄了。学习和掌握盅盘舞的人越来越少,盅盘舞面临失传,陆宇高老人对此感到忧心忡忡。

 

    忧心忡忡:民间艺术无人学面临失传

 

    9月10日上午,记者在海口三江镇昆山村文化室见到了盅盘舞传人陆宇高老人。陆宇高家住三江镇昆山村。

 

    陆宇高老人面容消瘦,但精神矍铄,步履轻盈,他把记者领到了自己的家里。记者刚坐下,陆宇高老人开口就谈起盅盘舞,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

 

    “我如今老了,手脚没有年轻时候麻利,现在学习盅盘舞的人越来越少,盅盘舞是民间艺术,是老百姓的一种娱乐方式,在我们这里已经流传了400多年,是很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盅盘舞不能给大家带来经济效益,没有人愿意主动学习和掌握盅盘舞,盅盘舞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陆宇高老人渴望有人来学习和掌握盅盘舞,把这门民间艺术代代相传。

 

    陆宇高老人以前是三江小学的一名教师,同校的一位老师跟他学会了盅盘舞,但是那位老师退休后再也不出来表演了。现在陆宇高老人是一个孤独的盅盘舞舞者,他想找一个合适的继承衣钵的徒弟,但一直未能如愿。陆宇高老人离不开盅盘舞。

 

  陆宇高介绍,以前的盅盘舞较简单,后来他进行改进并增加了一些内容,使盅盘舞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现在的盅盘舞表演一场大概需要15到18分钟,共有五幕,表演人数为17人。

 

  第一幕,土地公土地婆出场,行三跪九拜之礼,纪念冼太夫人,祝福观众快乐、身体健康。

 

  第二幕,两位年轻女子着戏服挑花篮,款款而出,歌颂冼太夫人。

 

  第三幕出场的是一些练武功的七八岁孩童,表现冼太夫人带兵打胜仗场景,歌颂冼太夫人的丰功伟绩。

 

  第四幕人数较多,4男4女登场,女的持小酒杯、男的持盘和筷,以歌舞及动作歌颂冼太夫人,场景生动活泼。

 

  第五幕财神爷、神童、金童玉女上台,边跳边将“金、银”等礼物送给观众,体现出和谐美满的社会。

    观赏性强:拿起酒盅盘子即兴舞起来

 

  陆宇高老人一边向记者介绍盅盘舞的基本情况,一边从房间里拿出道具,准备给记者表演盅盘舞。

  

  “你们来的不是时候,这段时间我很少表演盅盘舞,因为很难凑齐一支表演的队伍。如果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到三江镇来,你们就能看到盅盘舞的全部表演内容了。今天我简单地做几个动作,让你们了解一些盅盘舞的内容。”陆宇高老人拿出四个酒盅、一个盘子、一双筷子、一根特别制作的“金钱棍”,开始在房子外面的空地上表演起来。

  

  他先是双手各持两个酒盅,演的是女角的戏份,只见他双脚踏着舞步,摇着头,哼着特有的旋律,双手上的酒盅叮叮当当地相互敲打,像是打快板一样,有节奏地重复着。接着持一小瓷盘、一双筷子演男角,在音乐和脚步的配合下,筷子以各种姿势撞击着瓷盘,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盅盘舞所用的道具很简单,声音没有锣鼓那样雄浑铿锵,但是却有一种特别的乡土韵味。记者发现,盅盘舞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舞蹈,表演起来带有很强的观赏性,看着看着,记者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陆宇高老人表演完毕后却摇摇头叹道:“老了,老了,我的舞步、眼神和手脚都不如从前灵活了。要是由年轻人表演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力不从心:一场表演下来累得动不了

 

  陆宇高老人说:“盅盘舞起源于海南,流传于海口三江镇和文昌潭牛镇一带,与纪念冼夫人有关。以前,人们每年定期在潭牛镇那片宽阔的坡地闹军坡、纪念冼夫人。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开始,就有村民带自家养的鸡、芋头等物品来这里摆卖。闲来无事时,村民以盅、盘、筷敲打取乐,表演土地公土地婆双人舞、打钱舞、跳盅舞等,后来逐渐形成了盅盘舞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如今,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到十五,三江镇有7个村的村民到镇上巡游,各队有自己的戏班助威,加上观众围观,一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尤其是二月十二这天,场面最为壮观。其中三江镇苏寻三村委会的“布博佛”,就是以独特的盅盘舞助威,这个盅盘舞戏班就是由陆宇高老人带出来的。

  

  陆宇高老人说,目前他培养的孩子主要是苏寻三小学的学生,不过,一些学生到府城或其他地方上学了,一时很难召集,再加上孩子们的学习任务重,没时间继续学习盅盘舞和参加表演。学习盅盘舞的最佳年龄为6到13岁,因为在表演中有很多武戏,需要翻滚。

  

  如今,文昌局部地区、海口三江镇和大致坡镇一带的农村逢公期、喜事时,有人会请盅盘舞戏班表演,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到中旬开展纪念冼太夫人的活动时,也有人爱表演盅盘舞。在2006年海南岛欢乐节,陆宇高老人曾带着戏班参加了演丰镇的演出。陆宇高老人说,学习和掌握盅盘舞的人越来越少,盅盘舞戏班更是少得可怜。

  

  每当戏班接到表演任务时,陆宇高老人虽已75岁,但还要亲自到场导演、指挥、协调演出,开演前还要念一通开场白。这开场白很有讲究,过去只是单纯的祝福,后来经过陆宇高老人的改进,添加了各种祝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一场表演下来,陆宇高老人累得都不想动了,他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传人难觅:学艺的首要条件是能吃苦

 

  陆宇高老人介绍,在他七八岁时,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吹八音和跳盅盘的师傅,他当时被迷住了。从那以后,他就跟着这位师傅学习,并和盅盘舞结下不解之缘。

  

  尽管学盅盘舞赚不了多少钱,但他不后悔当初学习这种艺术。数年前,陆宇高老人带戏班到大致坡的一些农村演出,一位回乡探亲的新加坡华侨看了后十分惊奇,认为这种表演艺术前所未见。表演结束后,该华侨给每个演员都送了礼物。

  

  盅盘舞流传了多年,陆宇高老人也不知道他是盅盘舞的第几代传人,他只知道自己是惟一全面掌握盅盘舞艺术的人。我省独特的盅盘舞后继乏人,陆宇高老人对此忧心忡忡,他期盼找一个合适的传人,把这门艺术传下去,并使之发扬光大。

  

  陆宇高老人曾带过一个徒弟,不想徒弟受不了学艺的累、苦和清贫,半途而废。他说,一个合适的传人必须学会盅盘舞的所有动作,这样才能指挥整个戏班。学艺的过程是比较辛苦的,因此他选徒的标准首先是必须能吃苦;其次是要有这方面的爱好;再者是要有一定的舞蹈和音乐基础;另外还要甘于清贫,因为学习盅盘舞赚不了多少钱。

    镇文化站:盼有关部门给予资金扶持

 

  三江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介绍,保护、传承盅盘舞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光靠陆宇高老艺人的呼吁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三江镇文化站站长冯裕芳对盅盘舞面临失传的境况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冯裕芳说:“在海口三江镇,有三种比较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即公仔戏、舞虎表演和盅盘舞。

  

  公仔戏已经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在三江镇有6个较大的公仔戏团,一些群众在房屋竣工、结婚、祝寿等场合,经常会请公仔戏团上门演出,公仔戏在海口三江镇乃至文昌都深受百姓喜爱,有较强的生命力。

 

  在岛外,舞狮子、舞龙较为普遍,三江镇群众对虎情有独钟,舞虎表演已经被列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省有关部门正准备为其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三江镇有7个舞虎队,舞虎队经常出来表演。盅盘舞的情况却比较糟糕,目前处于面临着后继乏人和失传的境况。”

 

  冯裕芳表示,下一步,文化站打算组织一些当地年轻人,专门学习盅盘舞,把盅盘舞传承下去。

[来源:海南特区报] [作者:易建阳 李志良] [编辑:李昕昕]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