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布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宏观调控效果逐渐显现,经济复苏趋于稳定。这为经济平稳进入四季度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望四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一些热点话题也逐渐浮现,如:CPI年内拐点究竟会在何时来临?人民币升值步伐会否加快?加息会否不期而至?新三板如何扩容?如何提高企业兼并重组的“含金量”?区域振兴规划如何深入推进?为此,我们对这些热点话题逐一进行梳理,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加以解读。
热点之一
CPI、PPI拐点何时出现
今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走势让很多预测看走了眼:普遍预期年内通胀走势前高后低,高点将出现5月、6月,结果到了8月,CPI仍继续走高。目前,不少专家预计,9月CPI涨幅将再创新高。CPI年内拐点究竟会在何时来临?PPI会紧随其后吗?
“豆你玩”、“蒜你狠”,前段时间,不断上涨的蔬菜价格,让普通民众对物价上涨压力有了真切的感受。
一家颇有影响的机构最新出炉的报告预计,9月份CPI很可能在8月份同比上涨3.5%之后继续走高,同比增速有望达到3.6%,10月份将达到年内高点4%。
中信证券研究部的诸建芳在《通胀已临高点》报告中,也发表了与上述观点一致的看法:预计9月CPI同比上升3.6%,环比上升0.5%。其理由是:由于食品价格在9月继续上升,食品价格环比上升1. 3%左右,导致9月CPI环比上升0.5%,非食品价格环比上升0.1%,总体而言,9月CPI环比上升0.5%。
商务部、农业部、发改委等部门公布的9月份农产品价格调研数据显示, 鸡蛋、蔬菜、水果、和猪肉价格是推升农产品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原因。据统计,9月份食品价格上涨8.1%,涨幅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
申银万国李慧勇表示,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预计9月份CPI上涨3.7%,涨幅比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
“年内CPI的高点或将出现在9月、10月,年底翘尾因素可能性不大。”经济学家张卓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全年CPI望保持在3%或略微多一点的涨幅,实现预期目标问题不大。
李慧勇也认为,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农产品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又封杀了价格回落的空间,预计未来CPI将在3%左右波动。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介绍,我国秋粮生产形势良好,如后期不出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全年有望获得好收成。目前国内粮食库存消费比大大超过国际公认17%-18%的安全线水平。因此,短期内粮食价格不具备爆发性上涨的条件。
另一方面,在CPI持续走高的情况下,PPI走势却出现了波动。诸建芳认为这种状态还将持续。他认为9月PPI将环比回升,但是翘尾因素的明显下降,因此同比继续回落,预计9月PPI同比上升4.0%,比8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不过,国际市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全球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环境下,部分大宗商品价格近来一路猛涨,这可能对我国物价形势构成一定压力。(卢晓平)
热点之二
加息会否不期而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年广义货币(M2)增长17%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左右。就前三季度货币政策运行来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2010年实现年初设定的目标毫无悬念,不过对四季度加息与否预期则不一致。
截至8月末,我国M2余额68.75万亿元,同比增长19.2%,新增人民币贷款5.71万亿元。M2增长与目标逼近,基本遵守“3322”节奏管控的银行信贷投放量也基本符合预期。建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货币政策目标不会改变,现在看不出监管部门有变化的迹象,商业银行亦无改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认为,总体来说,今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可能稍高于7.5万亿元,M1(狭义货币)、M2总体会与目标接近,不会有太大偏差。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认为,货币供应不会突破目标值。
M2增长17%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左右被认定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同时也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会否迎来方向性拐点的问题,赵庆明认为,未来仍处于经济复苏期,发展趋势不会是直线上升或下降的过程。而从过去的经验来看,经济复苏期货币政策不会发生急剧的转变,可能会有温和转向,未来会从适度宽松到稳健偏紧。连平则认为,到明年年初货币政策保持稳定为好。
鲁政委则认为,强化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即是拐点的开始,不过他也表示,拐点不会是忽然而至的。
实际上,为对冲银行流动性,控制信贷投放节奏,且考虑到外汇占款一度大幅增加等因素,央行分别于1月18日、2月25日、5月10日三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说,虽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方向不改,但从紧的趋势也在逐步显现。
目前市场较为关注的是,加息这一进一步从紧的措施会否在年内出台,对此,市场预期存在分歧。连平认为,第四季度不太可能加息,至少目前不会加息。中国利率变动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关系,连平认为,四季度经济增长可能比三季度要低,因此加息要慎重。与此同时,他预计9月物价可能达到年内高点, 10月之后会有所回落,因此,在CPI压力有所缓解时,加息的可能性也不大。且美、日都在推行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日本最近又调低了利率。而7月-9月,我国资本流入步伐加快,这时提高利率,扩大同美国的利差水平,将进一步增加资本流入的压力,且加息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更大。
赵庆明也认为,四季度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全球经济存有隐忧,日本最近则重返零利率。他认为,我国对房地产调控的加强,以及节能减排等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将在3-4季度显现出来,所以无论从外部还是内部来看,都不具备加息的可能性。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则持有相反的预期。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第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令人关注的是,与此前一直强调“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次序不同,本次货币政策委员会将“防通胀”提到了首位,而且认为“任务依然艰巨”。鲁政委认为,这很可能暗示如果未来CPI再创新高,则加息可能骤然而至。
他认为,对经济下滑担忧的消退、消除“负利率”的舆论压力、CPI可能持续3%左右的预期、汇率回归弹性对利率制约的消除,是加息可能在近期出台的主要原因。从时间上来说,如果CPI突破前期高点,加息就可能出台,最快可能在三季度数据公布前后。(周鹏峰)
热点之三
人民币升值步伐会否加快
9月份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狂飙1094个基点,欧美等国再度施压汇率问题,高层多次高调回应人民币不具备大幅升值基础……一系列因素,给人民币能否在四季度打好2010年的“收官之战”添上一层疑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而今年年初至6月中旬,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基本稳定。直至6月19日,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观察6月下旬以来的人民币走势,人民币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显著增强。从央行宣布重启汇改至10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上涨1445个基点,对欧元的中间价下跌8413个基点,对日元的中间价下跌5889个基点。据记者初步计算,6月下旬至今的72个交易日里,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日均波动幅度约为61个基点,远大于2008年至2010年年中的波动幅度。
对于下一阶段人民币走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为其定了调,即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汇率弹性。与二季度例会最大的不同是,这次例会单独提到了“增强汇率弹性”,因此可以预见,四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日元等国际主要货币仍将呈现有升有降的双向浮动,双边波动幅度甚至会大于三季度。
央行相关人士曾介绍,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但目前市场普遍关注的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因此9月份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大幅度上涨也引发了市场的担忧,即人民币会不会大幅升值。
但是耐心回味央行所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人民币在对美元上涨的同时,对欧元、日元等国际主要货币呈现下跌,保持了对一篮子货币的基本稳定。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6月-8月三个月中,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涨跌各半,波动幅度并不大。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也曾表示,汇率浮动主要是调节实体经济中的总进口和总出口,所以调节不能仅对一国的双边贸易状况,也不能仅看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与盯住单一货币相比,更能发挥调节进出口、经常项目及国际收支的作用,也更能体现出汇率上下浮动的特点。人民币对单个货币有升有贬双向浮动,整体上则是在合理均衡的基础上保持稳定。
目前看来,人民币汇率仍然保持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且这一趋势还将延续。近期,针对欧美等国炒作人民币升值问题,我国多位官员回应称,目前人民币不具备大幅升值的基础。(李丹丹)
热点之四
财政政策助力“调结构”
尽管上半年GDP增速高达11.1%,但积极财政政策还没有到退出时刻。多位财政方面专家指出,从最新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我国经济仍处于过渡期,且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未来几个月,积极的财政政策总体框架仍将不变,但会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微调优化。
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比年初20.7%的增速降低了6.8个百分点。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5619.35亿元,增长7.3%,增速为年内首次降到个位数。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8月份经济数据显示经济仍在过渡中。因此,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总体框架依然不会改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也认为,中国上半年GDP增长达到11.1%,但下半年能否保证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仍不能确定,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框架应该不会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吴晓求此前也曾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料积极财政政策基调仍将延续一段时期。
至于今年年底四万亿刺激计划结束后,我国是否会像美国一样继续提出和执行财政刺激计划,贾康认为,这仍需要进一步看经济运行情况,但年内积极财政政策框架不变。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期也在多个场合表示,财政部将维持现有政策不变,把稳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基调。
在财政政策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贾康指出,财政政策要进一步优化、相机抉择。“财政政策要在管理通胀预期,把握总量的同时,特别注意发力优化结构,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要特别注意税种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贾康举例,新疆启动资源税改革,就是很重要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节能降耗的经济杠杆手段。
事实上,近几个月的财政部出台的政策也确实体现了“框架不变,微调优化”的特点。与财政收入趋势相反的是,财政支出增速不断提高,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财政支出6413.69亿元,同比增长35.4%,而7月份财政支出的增速仅为16.6%,前8月财政支出增速也已经逼近财政收入增速。
为更好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6月下旬,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明确从7月15日开始,取消包括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建材等在内的406个税号的产品出口退税。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则将成为财政政策下一个发力的重点。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日前表示,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完善财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体系;完善财政支持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崛起”;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税收政策、财政贴息和财政补助等间接方式支持中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建立以产业为导向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采取投资税收减免、再投资返还等方式,对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等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行业实行税收优惠,推动“绿色”崛起;调整财政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中部优势产业的发展。(张牡霞)
热点之五
收入分配改革如何找准“抓手”
记者日前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备受关注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已经定于年内公布,方案将对工资集体协商、垄断性行业员工收入增长机制、同工同酬等方面做出规定。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表示,收入分配改革是让利的行为,银行和房地产等被让利行业短期内不会受益,但农业、医疗、教育和文化等获利行业将会从中受益。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起草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草案已经成型,近期将在向各部委征求意见之后稍作修改,上报国务院。
“目前还不知道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的具体日期,但年内肯定要出点东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孙群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其实,有关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研究早在2004年已经启动,而在2007年至2009年间,共举行6次征求意见讨论会,但方案却迟迟未能出台。对此,魏凤春说,“对方案晚出台不必担心,我们希望出台的方案尽可能完善,并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因为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是长期的,或许整个‘十二五’规划期间都要面对这个问题。”
魏凤春认为,收入分配改革可以让中国经济度过过渡期,顺利走向新的繁荣。这种改革是让利的一种行为,被让利的行业短期内不会受益,而获利的行业则会受益。前者包括银行与地产等垄断性行业,后者包括农业、医疗、教育、文化等产业。
另外,尽管此前热炒的“国民收入5年倍增计划”被证实不会列入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但“最低工资5年翻倍”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日前有媒体援引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的话称,中国计划未来5年内将最低工资每年上调20%,争取到2015年最低工资较目前水平翻倍。报道还称,虽然上调的只是最低工资,但可能引发示范效应导致全社会范围内工资水平大幅度上涨。
据全国工商联统计,近十年来,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年增长也不相上下,而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长平均只有8%。因此,必须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事实上,自今年2月1日江苏率先上调最低工资以来,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份,已有27个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
有关专家指出,要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必须建立起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平衡机制,这样的机制就是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只能惠及有限的劳动者,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则能惠及所有劳动者。因此,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中,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更值得期待。
云南省总工会和北京市总工会日前均表示,力争3年时间基本实现工资集体协商全覆盖。(梁敏)
热点之六
新三板如何扩容 国际板何时破茧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春光。
在和风拂面的阳春4月,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联袂推出,2010年成为值得大书特书的“资本市场创新年”。而在金秋十月桂花飘香之时,中国资本市场有望掀起新一轮的创新高潮,其中新三板扩容和国际板无疑成为最值得期待的话题。
日前,中国证券业协会向新三板主办券商及预备券商下发文件称,新三板试点园区范围即将扩大,这意味着,相关券商须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报价业务网络委托交易系统的开发和上线运行工作,新三板试点扩大工作有望在年内完成。
“要大力发展新三板,就要对现行制度作必要的调整。如果基础性制度还不具备,那么即便扩容开始了,转板机制推出来了,也很难想象会得到投资者的认同,新三板要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了。”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部总监桂浩明表示,“眼下,如何突破新三板公司对股东人数及身份的限制,设法建立一套适合新三板实情的、具有较高运行效率的交易系统,应该说是最为关键的。”
记者从消息人士处获悉,上述基础性制度创新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新三板试点扩大工作即将破茧而出。其中,扩容规模、交易制度、投资者资质等制度创新程度将超出市场预期。
在扩容规模上,新三板扩容有望一步到位,进入全国56家全国高新技术园区;在交易制度上,将同步引入做市商制度,而首批试点做市商则将优先考虑已有代办系统主办资格且至少推荐一家公司挂牌的证券公司;在投资者资质上,符合新三板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有关要求的个人投资者,可进入新三板市场参与报价转让交易,交易最小单位也有望由此前的3万股拆分为1000股。
除了新三板试点扩大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国际板筹备工作也在有序推进。此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示,尽管国际板的推出还需要很多细致工作,但国际板筹备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分析人士表示,国际板之所以“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关键在于国际板的推出涉及诸多法律问题,需要统筹考虑。其中,诸如会计和审计的差异问题、跨境监管和投资者保护问题、《公司法》约束范围等必须得到“安排”,目前证监会、交易正着手拟定有关监管办法和配套规则。
虽然国际板推出仍需等待一段时间,但作为国际板推出前奏的跨境ETF则极有可能在年内挂牌。据悉,有关港股ETF的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近期有关部门会对内地引入港股ETF设立两地的证券登记、托管证券制度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目前技术准备工作已经处于最后阶段。
“跨境ETF推出也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在它推出后,国际板的到来将为时不远。”分析人士表示,“目前跨境ETF推出主要问题还是登记结算,如何使得这样的过程比较流畅,同时要做到对投资者有保护,是监管部门和交易所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张欢)
热点之七
楼市调控进入常态化
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但调控任务依然艰巨。
纵观房地产调控,从“新国10条”出台,已经过去5个多月时间,快速上涨的房价虽得到初步遏制,但随着成交量的强劲反弹,部分地区房价又出现了新的上涨苗头。在这种背景下,楼市调控也进入常态化。
5月份110套/日、6月份96套/日、7月份130套/日、8月份144套/日、9月上半月257套/日——北京住宅期房成量突然强劲反弹,特别是9月上半月创新政以来半月最高量,这让开发商又一次萌发涨价的冲动。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分析也指出,9月1日-15日北京市商品住宅签约面积 524713平方米,环比上升29%。6月上半月新建商品住宅的签约量最低,仅为1511套,但是从8月至今,成交量在不断攀升,9月上半月签约4605套, 8月下半月签约3172套,环比上升45%。记者还观察到,楼市新政出台后,不同区域的房价曾出现约10%-15%的下跌,而随着成交量反弹,房价又有所上涨。
实际上,不仅是北京,从全国各地楼市的咨询量来看,也折射出楼市回暖的现状。
记者从中国房产信息集团(CRIC)和百度联合推出的百度乐居发布会上获悉,上周全国各地楼市咨询量环比上涨8.8%,反映出房地产回暖迹象明显。据CRIC总裁周忻透露,百度乐居覆盖了中国99.9%的网络精准购房人群,其上线一个月以来,呼叫中心接待的电话来访就已突破一百万通,页面点击量也超过一千万的流量,这一个庞大网络已经感受到楼市回暖的“温度”。
“目前楼市成交量的回暖,以刚性需求为主,但这也可能拉动房价上涨,为此各地必须落实好调控政策,防止房价过快反弹,否则可能会招致诸如税收方面的更严厉调控政策。”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说。
对此,多位专家也表示,处于观望中的购房者可能因恐慌而买房,使得购房者预期的改变形成“羊群效应”,进而可能再次出现“量价齐涨的”局面。为此,有关部门应及时摸清并公开有关数据和分析结果,明确调控走向、稳定市场预期。
“虽然房地产调控任务仍然艰巨,但中央政府坚持调控的方向绝不会动摇。”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多次向记者表示,各地政府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新国10条”。
“在调控政策落实中,一些地方政府认识上还有误区、顾虑重重、不够坚决,调控的任务仍然艰巨。”王珏林说。
业内专家表示,在用足现有政策的同时,如果房价再度出现过快上涨,应当及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与此同时,资深土地专家邹晓云表示,还应着重于推进住房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长期机制,以求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于祥明)
热点之八
节能减排进入冲刺阶段
节能减排,这项工作在2010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随着“十一五”进入最后一个季度,各地节能减排的力度还将继续加大。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人士表示,尽管任务艰巨,“十一五”的节能减排目标是还是可以完成的。
时间紧任务重
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一五”规划制定的节能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20%。但是,“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这意味着在“十一五”最后一年,也就是2010 年,全国单位GDP能耗至少要降低5.62%,困难可想而知。
更严峻的是,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回升,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增长,使得一季度单位增加值能耗不降反升。“上半年虽然下降了1.25%,但下降幅度不大,后几个月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工信部有关人士表示。
该人士介绍说,为完成任务,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以后,工信部也专门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做了专门部署。
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了个别省份之外,各地普遍制定了节能应急调控预案。7月底,有关部门已经要求辽宁、江苏、河南、广西、贵州、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9个地区立即启动预警方案,河北、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海南、甘肃等8个地区适时启动预警方案。
此外,工信部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部署:第一,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同时认真开展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不能达到能耗限额标准的要责令企业进行停产改造,改造无望的要列入淘汰落后名单中,对于超标企业,要实行差别政策,对于仍在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耗能机电设备,一律要求限期改造更换。总之,“要采取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采取综合措施推动淘汰落后工作的完成。”
第二,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新上项目,要求各地立即停止审批、核准、备案“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同时加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
第三,大力开展能效对标达标,企业要主动向每个行业最先进能效看齐。
第四,积极实施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要采取措施,积极争取、开拓资金渠道,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
工信部表示,在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今年的目标任务能够完成。
“十二五”面临更大挑战
展望未来,“十二五”的任务依然艰巨。专家表示,更大的难度是未来5年中国节能减排的压力。
中国于去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全国单位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发改委人士透露,节能减排是非常重要的长期发展任务,“十二五”规划将继续提出约束性的量化指标扎实推进。
南开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军锋说,针对“十一五”环境质量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的情况,“十二五”中国节能减排指标中很可能将增加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氨氮、氮氧化物等作为约束性指标。而目前的约束性指标只有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
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将会触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边际成本无疑将会增加,节能难度将会越来越大。对此,工信部人士表示,“十二五”的节能减排工作要在较难的领域展开,这就需要加大技术节能创新和研发工作,鼓励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李雁争)
热点之九
企业兼并重组明显提速
在有关部门大力推动下,我国企业兼并重组“大戏”已悄然拉开帷幕。记者了解到,针对汽车、钢铁等重点行业的兼并重组意见有望年内公布。此外,下半年地方国资有望掀起重组热潮。
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到将从财政、金融、土地政策上予以倾斜,并对消除企业兼并重组的制度障碍给予明确规定,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工作。
时隔半月,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表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继续成为“十二五”关注重点,为此,将着力引导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形成发展更具活力、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模式。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则明确了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的具体措施。
9月以来,国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力度显著加大。有关部门也纷纷加快出台配套的措施或细则,企业兼并重组“提速”的趋势愈发明显。
在此轮兼并重组浪潮中,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六大行业被多次点名,作为重点予以推进。
据了解,工信部已经开始起草促进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具体政策,预计这一政策将于2010年年底公布。此外,针对钢铁行业的《加快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指导意见》也有望在短期内出台。
事实上,早在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中,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已被多次提及,各地企业兼并重组也早有动作,特别是钢铁、煤炭等行业。不过,此前的企业兼并重组大多是在行政力量推动下实现的。
分析人士指出,行政命令式的兼并重组会增加整合成本,并且可能影响整合的效果。未来企业兼并重组要更加注重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作为重组的主角之一,央企和地方国企也在今年的重组大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务院国资委和地方国资监管部门的推动下,下半年地方国资有望掀起重组热潮。
9月19日,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明确指出,地方国资委要重视明确本地区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优化地方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化股权结构,进一步指导地方重视发挥国有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
据统计,目前上海、河南、黑龙江、浙江、安徽、江西、重庆、云南、山西、山东、广东、陕西等省市国资监管部门已下发文件,提出通过资本市场整合地方国资。
国资委在9月2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国有资产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资委推进企业重组和运营国有资本重要平台的作用。兴业证券的报告认为,此文件出台后,在国资委的支持和引导下,地方国资整合速度将加快。(秦菲菲)
热点之十
区域振兴规划仍将密集出台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去年我国陆续批复十余个区域振兴规划,对经济回暖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专家表示,今年我国区域振兴规划政策仍会密集出台,而前三季度已经有多项规划实施。
今年以来,从东部的长江三角洲、海西、江苏沿海,到西部的成渝、关中-天水、重庆两江新区、青海省柴达木、西藏、新疆,南部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广西北部湾、珠三角,北部的辽宁沿海、图们江,中部的皖江城市带、鄱阳湖、黄河三角洲等,区域发展规划在各地开花。
记者了解到,多个区域经济规划还将陆续出台。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陈秀山表示,今年我国还将出台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京津冀城市圈发展规划目前已进入审批层次,该规划同样注重城市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意在推进北京、天津和河北大部分城市一体化,对于这些城市的交通、商业、地产等产业发展将有极大促进作用。此外,内蒙古区域振兴规划也将在不久后出台,该规划主要偏重于煤炭资源开发。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陈宣庆表示,目前国家所出台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区域:一是有利于培育经济增长极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比如长江三角洲的指导性意见、珠江三角洲的规划纲要、江苏和辽宁沿海地区的区域规划等等。二是有利于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和提升对外开放能力的区域。比如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对东盟合作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规划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三是有利于破解特殊困难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地区。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此外,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等地区,也先后出台了一些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和指导性意见。四是有利于探索区域发展、区域管理先进模式的地区。比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两型社会”的试验区等。
陈秀山对记者表示,受惠于区域经济规划的地区,其经济增长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领头羊,打造了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陈秀山指出,区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事实上在去年底已经显现,今年以来更为突出。从传统的地区划分来看,中西部地区增速高于东部地区,主要是受益于近10年来的西部大开发和近5年的中部崛起区域振兴规划,而近期我国制定的新兴区域振兴规划效用则更为明显,北部湾、成渝、海西等新兴区域经济体发展势头极为强劲。
“这些新兴区域振兴规划,相对于以前的区域政策而言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对这些地区的内部资源整合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协调区域内各个城市的发展目标,同时,国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也吸引了更多资金,提振了投资信心。”陈秀山表示。(吴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