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10月13日消息(记者 光明)暴雨连连,洪流滚滚,浊浪滔滔……从10月3日8时至10日8时,全市32个气象站累计降雨量超过300毫米,有29个站降雨量超过500毫米,有20个站降雨量超过800毫,有9个站超过1000毫米,最大降雨量达1335.9毫米。10月6日23时,南渡江(龙塘站)洪峰水位达14.43米,超过警戒水位2.93米。
面对来势凶猛不可一世的洪魔,面对巨大的险情灾情,海口市及时应对启动预案,市委、市政府紧急部署,科学调度坚强指挥,全市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在整个防汛救灾行动中,切实做到早动员、早部署、早行动;领导到位、队伍到位、物资到位、措施到位,实现“零伤亡,零投诉”目标。
科学决策 抗洪组织体系高速运转
面对洪水的侵袭,海口市临危不乱,有备而战,科学防汛抗洪,牢牢把握抗洪抢险主动权,构筑坚实防线。在抗洪斗争中按照关照民生、讲究科学、务求实效的工作思维,提前制定各类防汛抗洪抢险工作的预案。在灾情发生一开始,就根据预案具体组织人力保障、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维护、人员防护等各类保障……形成了一整科学的防汛抗洪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科学调度、坚强指挥是打好防汛救灾战的首要保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防汛情况汇报,还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察看灾情,慰问群众,指导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明确要求全力确保群众安全,确保受灾群众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确保滞留旅客的安定有序。
海口众志成城防汛救灾创造奇迹
市委、市政府还成立了由市领导牵头的五个指导检查组,分赴灾区指导防汛抗洪工作。四个区和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镇、村干部日夜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与受困群众共渡难关,抗洪组织体系高速运转。
市政府还和和金融机构联手加大应急资金投放。我市将加大价格调节基金补助力度,在市财政已拨付300万元临时救济资金基础上,增加临时救济资金发放。市政府还积极协调省信用联社、开行等金融机构发放应急贷款。省信用联社已落实2亿元应急贷款,并给予优惠利率,用于损毁农业基础设施修复及灾后重建;开行1亿元应急贷款也正在办理相关手续。市财政局也预备紧急调拨资金5000万元用于救灾,10月9日上午第一批先拨付3300万元,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城市正常运转。
措施得力 各部门执行力经受考验
防汛救灾现场就是战场。面对着洪魔这个凶残的敌人,我市各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阻击战。
从10月3日开始,市、区两级“三防”指挥部进入战时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持指挥系统畅通无阻、高效运转。从10月6日开始,市政府直属机关和四个区全体干部取消休假,回到岗位。
琼山区龙塘镇文礼村是本次洪灾受损较为严重的一个自然村。村委会副书记、副主任吴钟启带领党员青年突击队,连续5天不分昼夜坚守一线,仅靠泡沫木板搭起简易的救生筏,成功转移了群众200多人。
在这次防汛救灾战斗的日日夜夜,有多少人坚守在大堤上、有多少人守侯在电话旁、有多少人睡在窝棚里、有多少人集结待命随时战斗,我们已无从计算。领导干部、公安干警、武警官兵、消防队员、机关干部、党员群众……所有的人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灾情就是命令。由于措施到位,执行力,防汛救灾现场捷报频传。据统计,至10月11日。我市参加救灾13.5万人次,全市共安全转移受灾群众5.03万人。
戮力同心 防汛救灾战场捷报频传
危急关头,领导在一线;危难时刻,干部在群众中间。在这场防汛救灾中,每一个危险的地方,每一个最需要帮助的地方,都有党员干部的身影。
驻市军警部队在海口警备区协调指挥下,相继有海南省军区炮兵团、工兵营、警卫连、汽车连,海南武警总队、海南边防总队等驻市军警部队投入防汛救灾工作。至10月11日驻市军警部队共出动官兵1000余人、车辆150余辆;警备区派出冲锋舟26艘、车辆90台(次)、出动民兵2000人次参加抢险救灾,共向救灾一线送去防汛救灾物资7万余件,转移受困群众8500余人,牲口1600余头、运送生活物资3万余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正是由于全市人民团结一致、戮力同心,切实做到早动员、早部署、早行动;领导到位、队伍到位、物资到位、措施到位,市各项抗灾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实现“零死亡”目标同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除10月8日早上等时点全市少数干道交通短时间中断、少数地段居民供水受到影响外,全市交通、供水、电力、通讯等系统整体保持畅通。全市蔬菜等食品价格有所上涨,但市场秩序和市民生活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全市没有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事件,滞留港口的旅客得到及时疏导,社会大局也保持了稳定。
相关链接
陈辞:海口当前救灾工作的重点是“两个确保”
海口龙华区22个村庄被淹 3051人参加防汛救灾
海口全市干部取消休假投入救灾工作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