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州日报报道,河北大学内的校园轿车撞人案过去三天,网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肉搜索”,肇事者的不少照片被公布。然而,该校老师和学生却被打招呼不能接受采访。此举连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先生也无法忍视,发博客谴责河北大学遮遮掩掩。
如果说一开始“我爸是李刚”的狂嚣,犹如一阵秋霜,让人心痛的话,那么此时校方的冷落,则如一场秋雪,寒意破骨,直刺心灵。实在难以理解,校方为什么不允许目击现场的老师和学生接受采访?
据称,事情发生后,学校对伤者的治疗可谓重视,特意转院到当地最好的骨伤医院,安排老师和同学排班护理。此举尚慰人心。事情发生后,校方贴出了海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但对于逝者来说,仅此就够了吗?对肇事者,校方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在一个管理跟不上的校园里,个体的生命相对于嚣张的车辆是何等的无助。正如王旭明所说,“学校首要的是公开谴责肇事者,公开要求严惩肇事者,而不是遮遮掩掩。”
高校是什么?那是思想的殿堂,那里充满着青春的激扬,荡漾着人性的张扬。别说是一所高校,就是任何一个组织,面对自己成员生命的无辜离去,都会发出一声呐喊。呐喊或许无用,但发出去最起码表明一种态度,最起码传递一种正义的力量,最起码能让生者感到一丝心灵的慰藉。然而现在,我们什么都没看到,看到的只是一张“提醒学生”的海报,只是一个禁止学生的“招呼”。良知,正义,伦理……到底去了哪里?难道一个学生,在校园里丧命,连她的母校发出一声道义的同情,也只能成为奢侈吗?逝者已逝,生者长哭,这是他们的母校吗,这是他们向往的充满大学精神的母校吗?校方碰到了事情,怎能像鸵鸟一样蜷缩起身体,不由得人不感慨,大学精神里难道也有明哲保身这一条?这恐怕不仅仅是权力的强势问题,从中恐怕更多让人看到大学精神的沦丧。
“我爸是李刚”,我校是沉默。谁都可以沉默,但被撞者的母校岂能沉默。每一所高校,都应该立志于自己神圣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引以为傲。大学本来就是教育场所,自身的行为应该起到示范作用。对追求理想崇尚正义的大学生而言,“我校沉默”的正气不振,比“我爸李刚”的邪气,更令人寒心。
明哲保身之术,比“良知的驱使”更有重量吗?大学本是育人之地,秉持良知是教育的必备品格,威胁学生“小心开口”何异于颠覆他们的正义信仰,教他们人格分裂?道德启蒙之要务,更是被颠覆无遗。做“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勇敢的孩子,固然要冒不小风险,可学校和家长难道能“以身说法”,教孩子做冷漠的看客,对丑恶无动于衷吗?果如是,他们的“启蒙”就成了纸上谈兵,传给孩子的不是美德,而是冷漠与怯懦。
封口令和“不能全怪学校”,虽然只有几句话,却让我们感到这种处理方式背后的层层冷意。自己的学生因车祸不幸逝去,作为学校管理方,应该积极配合事件调查,反思学校的安全隐患。事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学校平时的安全措施到底有什么问题?而河北大学采取的态度是掩盖和回避。事实上,公众与媒体都不会歪曲真相,把全部责任都推给河北大学。河北大学的这些做法,尤其是对逝去生命的漠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的。
在这种情况下,谩骂学校方、指责目击者,似乎都有“打错板子”之嫌:如果不是迫于强大的外力,谁愿意承担“没有良心”的恶名?所以,在目前阶段,社会舆论最应该、最迫切吁求的,不仅是说服学校方和目击者能够足够勇敢。当然,我们需要勇敢者站出来说话——更为关键的是,应该积极吁求当地相关方面对该起事件的调查,能够尽早实现“避嫌”。
相关链接
河北大学校园撞死人追踪:李刚首度现身道歉[视频]河北官二代撞死人续:嫌犯父亲李刚哽咽道歉
“我爸李刚”竟将堂堂河北大学镇住了?
河北大学车祸目击者集体沉默 学生怕学生处分
河北大学“校园车祸”肇事者身份确定 被刑拘
河北大学撞死女生者被指平日张扬 父亲身份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