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各地“房补揽才”政策一览
广东计划成立高层次人才奖励基金,对进入人才库的人才进行多种形式的住房补助,并要求各市建设相应的小区或购买商品房,解决高层次人才的住房问题。
河北在环首都县市规划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规模不低于5平方公里),每个地方建设一个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人才家园”,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
福州 在城区范围内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专业人才,其本人及配偶在福州市五城区无私有住房的,可申购人才限价房。
厦门出台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在厦门购买居住用的商品房,可享受购房补贴,首期发放购房补贴的金额为总额的25%,余额在5年内按月平均发放。
背景
房补政策出台时曾遭质疑
根据深圳市2008年推出引进高端人才的系列政策,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2009年6月29日正式启动向高层次专业人才发放住房补贴的工作。符合规定条件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可在深圳市国土房产局办理指定手续。
此文件发布后也曾遭到质疑,有网友认为,既然是人才,收入肯定比普通百姓要高得多。
今年5月,深圳出台了《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办法细则》,其中规定,个人要提出认定申请,经审核后,要在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网站进行公示。并规定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任期为五年。
据了解,深圳2008年推出引进高端人才的系列政策时,也曾因高层次专业人才子女入学优惠引起质疑。因其中规定部分高级人才子女可任意选学校,不少市民认为此举会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评论
财政资源分配应避免“济富劫穷”
10月27日,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公示了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第三季度住房补贴拟发放名单。在这份684人的补贴名单中,腾讯公司CEO马化腾、金蝶软件董事长徐少春,及华为、中兴、腾讯等公司多名高管赫然在列。
姑且不论这份名单中有多少人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人员分布结构是否合理,单看马化腾其人,似乎并没有领取住房补贴迫切的需要———日前公布的《2010胡润IT富豪榜》显示,马化腾位列第二,总资产达293亿元———对于身家几百亿的富豪发放住房补贴,似乎难以逃脱济富劫穷,滥用财政资源的嫌疑。
一般来说,应当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财政分配的基本目标,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强调公平和效率。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政府掌握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的财政资源,但是在资源的分配上,一些地方的做法却往往有失公允。
政府预决算执行报告透露了纳税人的钱花到了哪里,从其投入结构来看,由于对投资拉动的依赖较高,大部分资源投入了大型建设项目,直接用于增加公共服务相对较少。不可否认,任何国家的财政资源分配都是一个政治过程,支出结构的调整涉及各个利益团体。近年来,部分民生工程,比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已经成为财政投入的重点项目,已经显示出财政支出结构在向提高民众福利的方向倾斜。但投入是一个问题,分配则是另一个问题,分配结构的合理与否,关系普通民众能否真正享受到政府转移支付带来的福利改善。
以住房保障体系为例,屡屡传出诸如开宝马住保障房、戴名表申请廉租房,官员、私企老板申请保障房等丑闻。在一些案例中,这种带有明显二次分配特征的政府转移支付性质的福利补贴,已经成为了向部分特定人群输送社会财富的主要渠道。这反映出中国财政资源分配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
目前中国的财政资源分配问题,既有政府过分参与、承担了本应由市场承担部分的“越位”情况,亦有因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政府未能完全承担本职事务的“缺位”现象。尤其是由计划经济时代形成、并大体上延续至今的财政补贴制度,在一些时候反而成为对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
在制度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财政资源的使用具有较高的民主性。这些国家在长期财政资源使用的实践中,以较高的法治化水平,形成了透明度高、责任划分明确、绩效评价科学的财政资源使用制度;完善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权力制衡机制,依法确定了各级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正是在完善的制度和监督之下,那些市场发达国家运用财政资源时小心翼翼。
回到本文开头的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补贴上来,为了鼓励创新、留住高层次人才,政府对此进行一定的扶持或奖励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动用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力量给予优惠措施,难免会演变为一种荒唐现象。以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为例,尽管在市场中获得巨大成功,但没听说美国政府奖励其一套住房的消息,乔布斯本人仅在1985年获得由里根总统颁发的一枚国家级技术勋章。
因此,尤其是当公共资源在分配时向精英方向倾斜,这种现象更值得警惕———这种政府的转移性支付,是按照身份分配的,而不是按照真正的需要分配的,这将导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毕竟,如果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更低收入阶层,才能够更大幅度地提高其社会福利,有助于更大程度地实现全社会的“帕累托”改进。(王莹)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