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京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记者形成心理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特点,决定了记者工作任务的艰巨性。新闻记者也是血肉之躯,身心变化也有自己的规律,比如睡眠和觉醒是由生物钟控制的。为“抢”新闻,要求新闻记者去采写不断涌现出的大量难以预测的新闻事件。再比如报社夜班编辑,常年值夜班,生物钟受到影响,白天见不到太阳,与家人、朋友沟通的时间减少,势必使新闻工作者常年处于体力和精力上的透支,精神上高度紧张,这就是所谓的“新闻疲劳症”。
其二,新闻工作这种特殊职业,给新闻工作者以最大限度观察社会和接触社会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中,也感受到许多苦恼。他们比其他职业的人们听到、看到的负面事件更多一些,这些事既能触动他们的良心,激发出为民鼓与呼的动力,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压力和困惑,比如因揭露不法分子而受到恐吓、打击、报复,这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甚至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仍处于压抑、消沉、惶恐不安的状态。
其三,时代的发展,对新闻工作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新闻工作者还需要能够熟练操作电脑等,并能够把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新闻传播活动。所以,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是新闻工作者肩上的又一重任,压力可想而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新闻从业者感觉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并伴有焦虑、压抑、躁动甚至是抑郁的心理行为活动,情绪不稳定,处于较为重度的压力状态;还有40%的人处于中度压力状态,虽时常感到工作紧张、有压力,但能够处理所面对的压力;只有10%左右的人是压力轻松状态。
《法治周末》本次调查也显示,在面对工作中备感压抑的事情时,虽然有65%的受访者能积极面对,但尚有35%的受访者消极对待,甚至有人表现出心灰意冷、不知所措。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