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记者 王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影响着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推进金融领域改革,让经济运行的血脉更畅通,是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未来五年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作出了最新部署。“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等新提法,格外引人关注。
金融改革步入“深水区”
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的“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表述有所不同,“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二字意味深长。
“在经历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后,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金融领域更不例外。目前,资金价格在资源配置中仍存在扭曲现象,有时不能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造成急需资金的一些行业‘失血’,而一些行业却在‘费血’,这已严重影响到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社科院世经所研究员张斌认为,建议中提出的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内容将成为下一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点。
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完善相关制度,让市场力量而非行政力量发挥基础性作用,始终是贯穿中国金融业改革的一条清晰主线。
回顾“十一五”期间,无论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登陆A股市场;还是股市恢复直接融资功能、构筑多层次资本市场;或是人民币汇率改革向纵深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试点启动……几年来我国金融领域突破层层障碍所启动的若干项改革,均旨在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让金融之“血”更好地给养中国经济之“躯”。
除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议》还就“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等改革任务进行了部署。这些改革,都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构筑逆周期金融调控框架
两年前的金融危机,让全球的经济决策者将目光聚集到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上来。“金融危机的重大教训之一,是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还必须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风险。防范这一风险的良药就是宏观审慎政策。”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强调。
完善宏观金融调控制度,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年金融改革的重要看点。日前发布的《建议》中,就首次提及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通俗地讲,就是在经济扩张时期提早启动从紧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及时出台扩张政策。事实上,“十一五”期间我国为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提高宏观政策的前瞻性、预见性和灵活性,在经济出现周期性变化之始,即加强了逆周期宏观调控力度,通过熨平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增长。在主要经济体深陷衰退泥潭之际,我国经济率先实现了企稳回升。
就在半个月前,当面临信贷投放连续增长、物价屡创新高、经济增长由回落走向回稳局面时,我国央行再次开启逆周期操作,果断出台利率上调政策,向市场释放货币条件回归常态的重要信号。
“后危机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这就需要根据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的需要,发挥跨周期的逆向调节功能,降低商业银行行为的顺周期性,最终增强金融系统稳定性和支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央行研究局有关人士说。
打造中国金融“安全网”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商业银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截至2009年末,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位列全球银行市值排名前两位,中国银行列第5位。然而,我国金融企业距离现代金融仍有不小的差距,金融安全仍存隐患。
一直以来,存款保险制度被发达国家视为一国金融安全网的重要支柱。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银行按一定比例向特定机构缴纳一定保险金,当发生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等方式来保障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金融危机后,我国要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呼声格外强烈,如今这一制度已经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野中。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央行在日前发布的《2010金融稳定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强化对存款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实行限额保险和差别费率,强化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制约。
“如果把市场化改革能否进一步破冰比作改革者的‘远虑’,那么,金融风险则可视为是监管部门的‘近忧’。”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未来5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增速减缓,银行不良资产反弹压力可能出现上升,这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领域需着力应对的问题。
金融安全至关重要。为此,“十二五”规划建议着重提出,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制度建设,必将为中国金融业打造出牢固的金融安全网,为中国经济奠定坚实基础。”郭田勇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