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税收制度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体现,既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与广大企业、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段时间,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资源税、环境税等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些税种的推出或改革,对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何在?对企业和百姓会带来哪些影响?怎样更稳妥地推进相关改革?从今天起,我们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编 者
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日公布的车船税法草案吸引了众多目光。与现行的车船税条例相比,草案作了哪些改进与调整?广大有车族对此怎么看——
从“一刀切”到分档征
焦点一
车船税属财产税,为何要按排量征收?
新的车船税法草案最大的看点,是对载客少于9人的乘用车税负,由现行的“一刀切”征收改为按发动机排气量大小进行分档,排气量在1.6升及以下的小排量车,税额幅度降低或保持不变;1.6升以上至2.5升的中等排量车,税额幅度适当调高;排气量为2.5升以上的较大和大排量车,税额幅度有较大提高。
对此,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按照现行条例,豪华车和普通车都按相同的税额缴税,这不能充分体现车船税的财产税性质和应有的调节功能。便宜的普通车少交税,价值贵的豪华车多征税,这样才更加公平合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车主有这样的疑问:既然车船税是财产税,计税依据应该是汽车的评估价值,为什么这次调整却按汽车的排气量分档计征?同等排量的汽车,价格可能相差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按排气量征收会不会造成新的不公平?
刘尚希解释,车船税由统一计征调整为按汽车排气量大小分档计征是一个进步,这里面有两层考虑:
其一,一般来说,汽车排气量大小与其价格是正相关的,即排气量越大的汽车价格越贵。按排气量分档计征,基本上可以体现车船税的财产税性质,同时税收征管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果按汽车评估值计征,每年就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价值评估环节,征收成本就会大大提高。表面上看,按评估值计征对每位车主可能更公平一些,但从整个社会成本的角度看,这样的征收方式是不经济、不划算的。其二,按排气量分档征收,可以更好地发挥车船税应有的调节功能,鼓励使用低能耗、低排放的小排量汽车,对汽车消费起到政策导向作用。
焦点二
按排气量分档征收,是否增加了车主税负?
“我家的汽车是2.5升的,我算了一下,实行分档征收每年要交的车船税从480元增加到1600多元,税负一下子重了好多。”北京的孙女士说。不少车主与孙女士有同感,由于车船税每年都要交,一年增加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确实是笔不小的负担。
从目前公布的方案看,实行分档征收确实增加了相当一部分车主的税负。据统计,1.6升及以下排气量的汽车占现有乘用车总量58%左右,这部分车主的税负基本没有增加或略有下降;而排气量在1.6升以上的汽车约占乘用车总量的四成,这部分车主的税负明显增加。
对此,刘尚希认为,增加部分中、高排量车主的税负,应从整个社会的层面去权衡。从目前来说,有车的家庭在社会上还是少数,他们的财产收入要比农民工等低收入阶层高出很多,适当增加这些人的税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和收入差距。当然,车船税税负增加也不能过重,因为汽车进入家庭越来越普及,汽车产业也是我们鼓励发展的产业,如果税负过重可能会加大一般百姓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汽车消费和产业发展。
对于车船税税负增加,不少车主表达了不同看法:近年国内汽车价格呈逐年降势,车船税作为财产税也应当相应下调才对。过去一辆20多万元的车只交几百元的税,现在一辆10多万元的车就要交1000多元的税,这在道理上很难让人接受。也有车主认为,即使车船税实行分档征收,也应当考虑汽车每年的折旧,逐年减少计征税额。汽车折旧在汽车每年上保险时就有评估,只要这些信息能共享,在税收征管操作上并不复杂。(李丽辉)
按排气量大小收取车船税,会给汽车生产、消费结构带来一定变化
广汽丰田 主打小排量车
排量在1.0升及以下的乘用车税负减轻,大排量乘用车税负大幅增加,新车船税草案按照排量分7个档次征收的做法,将给汽车市场带来哪些变化?汽车企业又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呢?11月3日,记者采访了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冯兴亚。
“按排量分档次征收车船税,体现了政府推动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意愿。”冯兴亚指出,今年车市继续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势头,全年汽车销量将突破170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5%。但是,车与能源、车与环境、车与道路的矛盾日益凸显,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推动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紧迫。
“依据排气量大小收取乘用车车船税,肯定会对汽车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与目前占车市主流的1.0升至2.0升排量乘用车一二十万元的车价相比,车船税每年几百元的差价,恐怕很难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冯兴亚表示,即便是大排量车型,比如广汽丰田刚刚发布的豪华MPV埃尔法,3.5升排量车型售价68.88万元,每年多交三四千元车船税同样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不大,对排量选择起到较大影响的目前依然是消费税。
“不过,即便如此,汽车企业也应该主动提供更加节能环保的产品。”冯兴亚说,广汽本田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推动节能、环保、资源节约技术的应用作为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继引进丰田在欧洲广受欢迎的小型车雅力士之后,今年4月投产的凯美瑞混合动力轿车,比同排量2.4升汽油版轿车油耗降低3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以上。今后,小排量车将成为广汽丰田发展的重点。此外,广汽丰田的节能环保举措不只体现在产品层面,而是贯穿于工厂、产品和渠道整个产业链——广汽本田已先后成为国内第一家废水零排放企业、国内首家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汽车制造企业、国内第一家率先将环保触角延伸销售渠道的企业……
截至上周末,全国人大常委会就草案在网上征集意见已逾8万条
网友眼中的车船税(链接)
网友121.26.46.*:汽车的估价很好算,为什么不按估价定税?汽车投保时车损险就是按估价核定的,很容易计算车价。
网友jungleli:为什么不把车船税并入燃油税?不论排量大小,多开车多交税,不开车不交税!这样还能好接受,这样才能对节能、低碳、拥堵起点儿作用。建议取消“车船税”,或捆绑进油价,合计燃油税。
网友237.32.265.*:为什么只有排量1.0L以下的才有降税,而以上的都普遍涨价?这无疑使此次立法完全成为一次变相加税。
网友林一山:车船税咋不考虑车的使用年限和折旧?车船税是财产税,一辆使用了8年多的旧车,与新车交同样的税,也显失公平。
网友122.58.233.*:一部车上不知道叠加了多少种税费。购置税、养路费、过路费、增值税、保险费、年审费、牌照费……五花八门,多如牛毛,拥堵费、环保税也都箭在弦上。政府能不能从老百姓角度考虑,少收点税给咱“减减负”?
网友117.62.255.*:政府搞改革一定要考虑到大多数老百姓的感受和切身利益,必须要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王政)
从“车船税”说开去
车船税只是个小税种。要真正解决“城市病”,让百姓享受到更便捷的公共服务,要做的大文章可真不少
连日来,新的车船税法(草案)一石激起千层浪。新政策按汽车排量分梯度征税,体现了鼓励节能减排的导向。虽然部分消费者的车船税赋会为此增加,却也有很多人流露出理解和支持。
而由“车船税”生发出的另一个舆论焦点在于,很多人交了“使用税”,却无法畅快地享有“使用权”。
比如,从奥运至今,北京为缓解交通拥堵采取了按汽车尾号限行的政策。一些原本有车的家庭,为消除“限号”影响不得不再买一辆车。可限号后交通拥堵问题有增无减。无论对自家的车,还是对公共的路,“使用权”都不到位、不充分。
税收本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收入中很大一部分用来提供公共产品,改善民生。这些年国家投向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资金不算少。就拿北京来说,地铁新线路一条接一条,连胡同里的大爷大妈都知道地铁造价每公里至少1亿元,政府为解决出行难花了多大力气,老百姓心里有数。
只是,财政投入连年增加,许多大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却不见显著提高,毛病出在哪儿?
——有管理粗放的原因。就拿交通来说,公交车每5分钟发一班,高峰时满满当当,低谷时空空荡荡。若不根据客流动态一味密集发车,不仅费油、费人力,增加公交公司的成本,还占车道,加大尾气排放,有损行人的“公共产品使用权”。再如红绿灯、单行线的设置,也得因地制宜、灵活调控。对老大难的十字路口,对屡禁不止的乱停车等,管理者不该总是束手无策。让公共服务避免“一刀切”式的粗放管理,使之科学一些、精细一些、人性化一些,那么,用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效率将大大提高。
——有财力投放失衡的原因。当“城市病”日益加重,扩大财政投入既不堪重负,也无法对症下药。城市再大,毕竟不能无限大。资源环境的硬约束谁都无法突破,公共设施的容量总有上限,大城市人满为患。此外,公共财政资源理应让尽量多的公民受益,目前以举国之力发展若干大城市的做法,并不符合公共财政均等化的原则。如能赋予地方政府更多财权,将更多财力用于发展中、小、卫星城市,不仅能让百姓在家乡安居乐业,也可帮助负担沉重的大城市喘口气儿。
——还有公共服务垄断的原因。不少北京人还记得十来年前的私营小公共吧,线路灵活,就近停车,十分方便。不知是管理难度太大还是别的什么缘故,小公共一夜之间全被取缔。事实上,如果管理到位,这些小而活的“私营车”,对调剂现在公交峰、谷的两难境地,应该很有效。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了公共服务购买制度,并逐步成为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的一种主流模式。实践证明,打破传统上由政府垄断供应服务的模式,让私人企业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将市场机制和竞争压力带入公共服务领域,不仅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还能从根本上遏制公共服务成本高昂而效率低下的问题。
专家说车船税只是个小税种。可在咱老百姓看来,它背后要做的大文章可真不少呢。(曲哲涵)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