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报道不禁为中国的教育担忧,谁知还在读硕士的孩子淡定得很:这有什么稀奇,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的。有一门课还是必修的学位课,那老师在开学时见了一面,告诉要看哪几本书,然后说学期结束你们交一篇论文上来,论题自拟,此后这位教师就没露过面。
老师混课时,学生混学分,这是许多大学的常态。如此教和学,拿什么来考量老师和学生?老师的精力主要用到哪里去了呢?现在的大学实行的是量化管理制度,在各种考评和验收中,论文都被看做一个很重的指标,评定一位教师的成绩,基本上是看这位教师写了几篇论文,论文又登载在哪级刊物上,但从不考核学生学了多少,教学质量如何,而这考评的成绩还直接影响到该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职务的升迁,如某位教师完不成论文的量、课题立不了项不但升不了职,可能还要走人。
孩子说,学校有一位老师,每次上课连走道都坐满了学生,但因为三年论文不过关,学校连课都不给他安排了,本来要他离校的,因学生评价太好,最后才得以转到行政工作。如此一来,学术已不是单纯的学术,已经变成一种世俗的工具和求生的手段,所以许多大学老师不得不花很多的心思在论文上,甚至以抄袭谋利。像那位醉心教学的教师是否会让其他的教师认为“很傻很天真”?有这么不幸的“榜样”在前,还有多少教师会“以身试法”,前赴后继地将兴趣和精力贡献给专业教学呢?
这种以论文为主导的量化考评,并不在乎真正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成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量化标准是论文数量及相关刊物的级别,于是浮躁之风充斥各校,现在去参观国内大学,哪怕一个小单位,“论文成果”都要琳琅满目摆满一屋子,作为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来展示。
少了严谨治学的良师和求知若渴的学子,学府成为师生共同“走过场”的一滩浑水,对学术对科学的崇敬将不可避免地淡漠以致丧失,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将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人生宗旨。
大学本是一个国家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以加强国际竞争力的基石,在国内还能捣捣糨糊,但是以这样的学术基础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也“走过场”吗?走得过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