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沈阳、合肥、长沙等多座城市举行天然气涨价听证会之后,中国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城市———北京日前举行居民用气价格调整听证会。这是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提高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的通知》之后,城市居民用气价格调整依法举行的后续规定动作。按照目前天然气市场无序增长的势头,气荒也许不可避免。分析原因,不少专家把价格因素放在首位。(11月15日《经济参考报》)
刚刚跨入冬天的门槛,“气荒”的话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多座城市举行天然气涨价听证会,更是加重了“气荒”的社会预期。分析“气荒”原因,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王思强认为,天然气消费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生活必需品,冬天“气荒”尚未发生,人们先在心里“慌”了;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冬天是“冷冬”的概率较大,城市供暖形势严峻,天然气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来自海关总署的一份报告证实,国内天然气供需缺口呈现逐年扩大之势,2010年中国天然气供需缺口约为300亿立方米,2015年天然气供需缺口将超过400亿立方米。要填补国内天然气市场缺口,只能选择从海外进口。尽管今年“气荒”尚未全面爆发,但是有消息称,天然气供应紧张局势已经悄然显现。由于近日气温下降,武汉日用气量已开始大幅攀升,比降温前增加近10万立方米;在北京,全市60%以上的供暖面积使用天然气供暖,全市天然气用量预计将达61亿立方米,比上一采暖季增加6 .64亿立方米。
天然气供需缺口扩大,市场供不应求。在有关部门看来,各地天然气此起彼伏涨价似乎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为了佐证天然气涨价的正当性,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吉平表示:“作为清洁能源,与国外的天然气价格相比,中国的天然气价格非常低。”天然气市场供应不足,价格又与国际不接轨。在有关部门与石油巨头看来,天然气涨价似乎在所难免。但是,天然气果真只剩下听证涨价一条道吗?
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天然气属于商品,几大石油巨头属于经营性企业,并非政府机构,大部分天然气从国外购进,价格成本较高,为了减少油、气价差,谋求天然气涨价,无可厚非。但是,无法回避的是,天然气是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生活资料,是不能不用的。何况,几大石油巨头是典型的垄断企业,中石油更是垄断了80%天然气经营权,消费者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石油巨头还不能把自己简单地界定为经营性企业,用纯市场眼光衡量天然气服务,而忽视天然气的准公共性。
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整体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不少低收入群体收入跟不上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步伐。房价高企,教育、医疗收费居高不下,自来水、成品油涨价,居民阶梯电价改革,以食品为龙头的CPI指数不断攀升,一片涨声中,民众的消费压力本来就比较大。在这个经济大环境下,石油巨头在谋求天然气涨价的同时,显然不能无视社会责任,挟“气荒”以令涨价,轻易吹响涨价集结号。而且天然气涨价还可能引发连锁涨价反应,给喧嚣的涨价语境火上浇油。
在我看来,石油巨头谋求天然气涨价,不能想涨就涨,想怎么涨就怎么涨。天然气涨价有两件事要做。一是石油巨头向社会公开天然气生产经营成本,接受舆论监督,确定涨价幅度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多在创新技术,节能降耗,清理垄断福利等方面内部挖潜,消化涨价压力,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二、听证是不可或缺的程序,在天然气涨价听证过程中,要严格测算天然气生产经营成本,看石油巨头到底是“真亏”还是“哭穷”,让消费者心中有一本明白账,不能只由专家去论证没有技术含量的涨价方案。在保证民用气公益性的前提下,清理垄断福利,考虑消费者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天然气价格,不能用高价天然气把百姓逼回烧煤球的时代。
从根本上讲,要让天然气价与民生利益对接,激活能源市场竞争,打破几大石油巨头垄断经营天然气的局面,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