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海口城区的堵车,愈来愈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问题。几乎每到上下班高峰时段,主要交通干道都是车满为患。海口的交通拥堵,不仅浪费了社会的生产时间和公众的闲暇时间,另外,还造成的尾气污染、噪声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一个城市交通拥堵程度,也关乎地区的形象和治理水准。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进程中,治理交通拥堵,同旅游环境一样同样不可忽视。
在岛上生活久了人都知道,我们“岛民”驾车实在是颇有章法。对驾车者来说,路边乱停车、单向行驶乱掉头、随意变线、插队、变线不打灯、夜间滥用远光灯、快行线慢行司空见惯;相比司机,行人们也不甘示弱。乱穿马路、不看红绿灯、横跨栏杆也稀松平常;而异军突起的电动车更是呈“黑马”状,逆行、超速、闯红灯、见缝插针的乱窜比比皆是。海口行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一辆电动车幽灵般的驶过,惊出你一身冷汗。另外,海口的停车乱象,也实在是蔚为壮观。只要是没有协管员和交警,马路上停车实在是小CASE。例如,在国贸一横路、二横路,多年来几乎沦为一个“停车场”,各类车辆在路边不规则的摆放,通常只剩下一辆车的通道,来往车辆只能互相避让而行;而在海口市人民医院通往盐灶的路上,路边人行道也曾辟为“停车场”,据说看车收费的老阿姨是城管的亲戚,这样不会被抓到。另外,一些高档的小学、幼儿园门前,每到上学、下学期间,家长接送小孩的车辆还常常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让来往车辆不得已减速慢行。总之是一条,大家只要自己方便就行,不必管别人方便与否。抛开公德不谈,还隐含着一种“丛林法则”的生存规则。有权的不怕,大不了找人去掉乱停车的违章记录就是了。在此,违法已经不可耻,反而是有权、有路子通吃的象征,停车方面违法乱纪成了有能力的标志。
为什么海口这些年道路修了不少,但堵车越加厉害。即便是道路修建的速度不如车辆增加的速度,但堵车的程度却也大大超过了以往。何故?笔者认为,除了政府整治道路交通缺乏力度,动辄像搞运动一样搞整治,还与海口公民的法制意识、规章意识淡薄有很大关系。
最近看了郎咸平播讲的《走马观花看香港》上讲香港为何不塞车,感触颇多。郎咸平认为,以往港英当局的管理有效,公民多年的法制意识构成了香港不塞车的主因。
当我们走进香港,很多人往往会感慨于香港道路的狭窄与局促,难以与这座国际大都市相匹配,却又会惊诧于香港道路管理的井然有序,居然极少出现塞车现象。
郎咸平说,多年的法制精神促成了港人遵守交通意识,乱穿马路的极少,所以香港的大街上的车速都能保持在时速60公里。郎咸平举例说,在非上班时间,从九龙到中环,非上下班时间仅用25分钟就够了。郎还举例说,他一次交通违章,被交警勒令到法院受训,每天有几十人受训聆听,法官要对每人都要念上一遍交通法规,受罚还要排队受罚。你一早上时间就没了,这就是你违章的代价。
另外,出租车是占用道路最多的交通工具,24小时在路上,当初的港英当局为了平衡出租车资源,在计算了车辆与道路的关系后,确定了出租车的数量,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而且,将出租车分为三种颜色,收不同的税费,分别在不同地方运营,界限分明。例如,红色出租可以跑新界、九龙、香港岛。绿色,只能留在新界。蓝色,只能留在最偏僻的大屿山。这样的分类,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完成,例如跑全香港的车给更多的牌照费,跑新界的少些,只跑大屿山的给更加少,有序的分流了车流。如果三种出租营运范围是一样的话,势必造成所有出租车都跑到繁华地段运营,尖沙咀和港岛都像北京一样拥堵。
另外,香港限制了私人汽车的增长。私人可以买车,但牌照贵,而且油费是内地的四倍。香港的城市最大地主是地铁公司,地铁修到哪里,路就通道哪里,房子就建到哪里。这就促使市民出行就选用最经济、最合理方式——地铁或公交。另外,香港公交也很发达,在香港,搭公交车非常方便,只要走出家门,几乎就可坐到其中的任何一种交通车,一般20分钟左右到达目的地。
郎咸平因此得出结论,堵车,绝不是道路宽不宽的问题,而是一个法制问题,管理问题。在香港这个法治社会,一切都必须依法而行,交通也不例外,令行禁止不是什么难事,因为多年来的文明、法制意识在人们脑海中已根深蒂固。
法制意识、严谨的秩序感、文明出行,这或许就是香港顺畅的交通给我们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