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一民间网站因多次曝光当地贪腐案件,在网民中迅速走红,被网民称为“最猛料网站”,至今温州已有多名官员因被其曝光丢官。温州市部分领导表示,这样的网站能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12月12日《重庆晚报》)
“最猛料网站”令官员不敢懈怠是一个让人欣慰的信息,而当地官员的互动回应更让公众振奋,诸如考验着地方官员能不能适应民主、开放、互动的网络生活,教会官员如何推动政治民主、提高执政能力和促使官员改进工作的话语,足以表明施政者没有把“已有多名官员因被其曝光丢官”的网站当成“眼中钉、肉中刺”。这不但意味着权力面对监督和挑刺时容忍度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文明。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官员不但缺少理性对待监督的态度,而且“仇视”监督,动辄以“诽谤”等罪名制止公众的监督。而“最猛料网站”让我们看到了本应成为社会常态的一面:官员在监督面前如履薄冰,却没有对监督进行“报复”。
政府部门和官员面对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行为时,应当有胸怀、有气度,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抓住枝节,因为公民作为个人,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把所要反映的问题弄得百分之百准确。
所以,即使在反映的问题或事实上有一定的偏差,只要公民不是处心积虑地故意、人为地损害政府部门和官员公信力的话,都应该是允许的,并被宽容。在笔者看来,这恰恰是“最猛料网站”出现和得以生存的原因所在。
官员为何要以忍耐的姿态对待监督呢?从法理上说,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公民只要不是有意诬陷,哪怕是错告或检举失实,都不应该被追究诬告罪;从常识上说,网民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若2000字的文章中有20个字不属实就被追究刑责,会很荒唐;从后果上说,如果不对监督适度忍耐,那么,公民的言论空间将被压缩。
“最猛料网站”告诉我们,对于政府部门和掌握公权力的人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接受公众监督,不论是否愿意,都要容忍监督可能带来的轻微伤害和片面的、不准确的监督。
政府和官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应接受人民的批评监督。正因为如此,“最猛料网站”考量着权力者的宽容度和回应力,并且,公众的共同期待是:“最猛料网站”不应成为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