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容易成外来生物的“中转站”
“海南不仅自己深受生物入侵的危害,它还很容易成为外来有害生物的‘中转站’。海南高温高湿,适宜于有害生物的繁殖与蔓延,加上入侵物种在入侵地往往缺乏有效的天敌控制,来自世界上、尤其是来自周边热带国家及地区的有害生物,许多很容易在此繁衍成灾,这些成灾的入侵物种很容易通过种植材料及农产品交流等途径‘中转’至其他省区”。热科院环植所研究员符悦冠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原产南美洲、我国于1993年底在三亚市首次发现的美洲斑潜蝇,如今已分布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危害寄主植物多达110余种。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要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机制与监控基础”项目首席科学家万方浩博士,在其《中国生物入侵研究》中指出,外来入侵生物物种密度以我国东南部沿海城市居高,且在1998年-2008年的10年间,新入侵我国的外来有害生物中,首次发现入侵物种最多的地方便是海南和广东两省。这些有害生物在无意中被带入后,随寄主、种子及产品,再蔓延扩散至其他省市。
该所副研究员蒲金基介绍,外来生物入侵的方式主要有人类活动和自然入侵两种渠道。比如种子、种苗交换,物流运输,交通工具携入,贸易往来等等,上述种种人类活动可有意或无意带入外来有害生物,而比如像气流的运动、自然迁徙、潮流的交换等,也可能带来外来有害生物,但这种概率较少,其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海南岛相对隔离,但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贸易和旅游业发达,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地缘接近,气候环境相似,这些国家的有害生物通过贸易和引种等途径,很容易传入海南省。
在海南省比较有名的外来入侵生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引进种子、种苗、购入绿化观赏植物,或者进口宠物等造成的。椰心叶甲就是海南省引进棕榈类观赏植物时无意带入的,它以棕榈类植物的嫩叶为食,繁殖力惊人,入侵海南之后,由于没有天敌,岛上四处分布的椰子树又为它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便迅速扩散成灾,给海南省的椰子产业和自然景观一度造成致命的危害;俗名水葫芦的一种水生植物,早期是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的,殊不料,它繁殖迅速,很快就成为一种灾难,在我国危害最重的就是浙江、福建、台湾、云南、广东和海南6省,水葫芦蔓延之处,造成河道堵塞、鱼类大量死亡、水体富养化,给环境和经济都造成巨大损失。
海南省由于特殊的光温条件,是全国的种子“硅谷”,来自全国各省区的近500家科研单位在岛上育种,专家们从四处带来种子,又把种子从海南带向四面八方。如果不加强南繁育种的检疫检验,那么,海南,通过南繁育种的方式,将可能成为有害生物的“集散地”。在本届生物入侵大会上,就有专家建言,对南繁应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和报告制,加强南繁育种的规范管理,严防有害生物入侵。
打好生物入侵阻击战
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是本届生物入侵会上,专家们关注得最多、最为热点的话题。
小小的椰心叶甲,使海南近两百万株椰子树受灾,海南“椰岛”之美名也受到挑战。“破坏生物多样性、挤占本土生物生存空间、影响农林业健康发展、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威胁……”谈及外来入侵物种带来危害,蒲金基一口气列数了很多。
蒲金基告诉记者,1993年美洲斑潜蝇入侵海南,让人们了解到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性,而2002年椰心叶甲的再次入侵,让当地政府和科研单位都加强了对外来有害生物的研究。“其实,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引入外来物种,以丰富本地物种资源。”蒲金基说,只要引入的物种在可控范围内不逃逸为野生、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有益,就不会被称为外来入侵生物或者外来有害生物。而且有少数引进的物种经过与本土物种长时间的融合后,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会被视为本土物种,比如原产东南亚的椰子树,现在不仅是海南的乡土树种,还是海南的象征。
“但是,海南四面环海,地理单元相对隔绝。岛上生态系统在长期的独立演化进程中,与其他生态系统交流少,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外来生物的攻击。”蒲金基打了个比喻,这就像温室的花,缺乏与其他外来对手的竞争,一旦遭遇竞争,往往落败。比如微甘菊,在其他植株上攀爬覆盖,可导致这些植物缺乏阳光等窒息而死,迅速降低生物多样性。“微甘菊在海南省10个市县都有发生,通过人为和自然途径不断扩散,甚至蔓延到了五指山自然保护区外围。”
宋大祥院士曾在一次报告中提醒海南:海南光温、水热、土壤条件都很好,不仅适合本地生物生长,也适合外来生物生长。在缺乏天敌的情况下,外来生物一旦进入海南,就会很快找到适合种群繁衍扩散的空间,产生巨大危害。因此,应像防止军事入侵那样防止有害生物入侵。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