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环首都经济圈”是河北先提出来的,现在感觉更像是河北的一厢情愿,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穷人想沾光”,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薛维君:京津冀一体化是河北最早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河北特别迫切要干这件事。其实,这件事的重要性、迫切性并不在河北,而在北京。
试想,富人住在一个小区里,但旁边尽是穷人,而你又搬不了家,这种情况是穷人着急还是富人着急,破坏的是谁的幸福指数?要纠正一个概念:“环首都经济圈”不是河北通过一体化占北京什么便宜,而恰恰是为了给北京一个更加宽裕的发展环境,将北京的压力向外释放。
对河北而言,北京不但强大,而且有点“怪”,在很多方面体现出“首都经济”特质,其实是动用了一定的国家权力来发展经济,北京正是借助首都这个属性,成为强权强势经济,很快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也完成了区域经济学所说的“极化”过程的第一步“集聚”。
但北京不可能不顾周边的发展而成为现代化的孤岛。以奥运会为标志,北京已经开始进入功能扩散和能量辐射阶段,表现为更多发展要素和供给向外转移,除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还有现代服务业,比如金融业、会展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业等等,都有向周边扩散的需要。如果再加上北京“城市病”的考虑,应该说,“环首都经济圈”的设想,打动了双方利益的“结”。
要知道,区域现代化类似于自行车团体赛,它不是看骑得最快的选手的成绩,要看团队成绩,特别是最慢的选手能骑多快。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环首都经济圈”已经成为很多房地产项目的炒作概念,相关地区的房价也开始攀升,这对经济圈的建设会产生何种影响?
薛维君:房地产是一个副产品,但是老百姓肯定把眼睛盯着这件事。对“环首都经济圈”来说,房地产能够产生多大影响,取决于一体化进程的速度和深度,这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
“环首都经济圈”方案中提出“打造宜居生活基地”,并不是为了吸引首都居民购房置业,主要是为了吸引北漂一族。很多北漂没有固定的住所,但是他们与普通的农民工相比有一定的技术特长,如果能吸引他们到河北来创业,将来跟北京一体化了,实际上跟在北京生活差别不大。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