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调查机构麦可思不久前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8%的人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9成属于主动离职的“跳早族”,约228万人。70.8%的受访者认为“跳早族”增多会让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本报12月14日)
笔者认为,“跳早族”增多是我们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产物,它只是一个结果,不会成为社会愈加浮躁的诱因。因为,任何时代都会对生活于这个时代的人们的价值观、择业观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逐步深入,青年才开始有“跳槽”的念头,职业流动浮出水面。1990年代初,流行青年择业“三级跳”,即从“国营”跳到“集体”,从“集体”跳到“合资”,从“合资”跳到“独资”。1990年代中期以后,曾经流行的“待遇决定职业选择”的模式已基本过时,“能发挥专长”又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这时,“跳槽热”有所收敛。
如今,大学生的“跳槽热”再次掀起。新一代的大学毕业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成长期正是我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转型期,社会急速发展,竞争加剧,大学扩招,就业形势严峻,大量的外来文化、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准则也给其带来了难以抗拒的冲击。大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生活上都是父母包办,衣食无忧,而一毕业就面临之前从未遇到过的各方面压力,可以说,“80后”所经历、体验的时代变革具有独特性,是以往任何一个年代的人成长、经历不可比拟的,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并未作好准备,内心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甚至有些“脆弱”。
当今时代的主导观念是“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这一主导观念必然造成很多大学生盲目就业,以“饭碗”为重,先求生存,后求发展。而愈加快速的时代步伐导致每个人求发展的心理需求也变得更加强烈,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及早跳槽。
综合分析上述四个时期,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每一代人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跳早族”不过是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现象,至于“跳早”何时可以降温,我们无法预知。但是,对于发生在一代人身上的独特社会现象,其根本的解决方法还要靠这一代人自身的摸索和努力,他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会自行解决。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坐观其变,不作出努力,因为这一现象产生的后果必然由我们自己来承担。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这种需求,大多数高校仍是由就业指导部门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是针对毕业生的求职技巧进行一些简单培训,或者邀请一些成功校友作经验交流讲座,或者职业生涯规划干脆成了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谈心的一项增值任务。当前,了解职业规划的教师不多,师资严重匮乏;缺少合适的教材,没有符合本校实际的自编教材;讲座零散,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等一系列因素,这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频繁跳槽。
其次,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针对“80后”、“90后”毕业生,也需要从自身作一些反思和调整,适时、适当地变革自身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是用传统的思维去管理,而是要根据年轻人的特点调整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和工作方法,不是用纪律去压、去管制,而是给年轻人更宽松的制度,充分发挥他们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最后,社会对新一代的大学生也要持宽容态度,媒体则要合理地引导,不急于用“道德大棒”去影响公众的思维,导致大众对新一代大学生不是责备就是批判。毕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作价值判断,必定是属于下一代人、后来人的任务,最终还是要交由历史来检验,我们目前未必就能对“80后”、“90后”作出完整、客观、公正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