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汇改,仍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人民币汇率,增强汇率弹性。而央行副行长胡晓炼还发文强调,要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不要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根据人民币汇改的思路,我认为,今年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调整的因素,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收支的变化。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将更多地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动,而国际收支变化是决定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外汇市场供给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如果国际收支盈余,外汇市场外币供给将增加,外币将贬值,人民币将升值;如果国际收支恶化,则外汇供给将下降,人民币会面临贬值压力。长期以来我国的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人民币也保持升值的趋势。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2005年7月我国外汇储备是7327.33亿美元,2010年11月份是26483.03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了3.6倍,外汇供给持续增加。因此,从2011年人民币汇率走势来看,如果贸易项目的持续盈余,外汇供给会继续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也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上升。
此外,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内利率上调,投机资本流入也会增加,热钱流入将导致外汇供给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会随之上升。
不过,如果进口增加,资本流出,国际收支盈余将会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会下降。去年年底我国商务部就强调2011年我国将采取进口贴息、进口信用保险等措施,提高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比重,拓宽粮棉等大宗商品的进口渠道,特别要扩大消费品进口。如果国际资本流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将减缓。
因此,国际收支变化始终是决定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基本因素。
二是美元币值的变化。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人民币币值对美元币值之比,它反映了当期人民币和美元的购买力之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是我国的主导汇率。
人民币除了对美元汇率以外,还有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英镑等汇率,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英镑等货币升值,如以前随着美元走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但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等货币贬值,而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但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英镑等货币却快速升值。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必须要考虑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率的影响,必须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人民币对非美元汇率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使得人民币对篮子货币的升值速度不宜过快。也就说,如果国际金融市场美元汇率变化,央行将更多地参考篮子货币的变化来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
如去年12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12月20日的666.23,一直升值到12月31日的662.27,升值了0.6%,但同期人民币对欧元汇率贬值了0.66%;人民币对日元汇率贬值了2.52%。因此尽管人民币对美元连续升值,但人民币有效汇率却保持了相对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调整也更多地参考一篮子货币。
三是通货膨胀的变化。如果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则人民币的相对币值在下降,也就是说人民币的购买力在相对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缓解。相反如果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则美元的币值在下降,人民币的币值相对上升,人民币会有升值的压力。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不仅要考虑名义汇率的变动,也要考虑实际汇率的变动。从货币购买力角度看,实际汇率可以视为本国与贸易对象国各自货币的国内实际购买力的比率。如果假定国外价格水平不变,国内名义汇率下降,实际汇率下降,人民币将实际升值;国内价格水平上升,实际汇率下降,人民币也实际升值。
通常情况下,名义汇率不变,那么本国的通货膨胀率将导致本币实际购买力下降,贸易对象国的通货膨胀率高将导致外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用本币表示的外币价格(汇率) 就较低。尽管国内普遍认为人民币升值,进口将变得更加便宜,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但笔者认为通货膨胀也是影响人民币汇率调整的重要因素。
从理论上来看,通货膨胀会加快人民币实际升值速度,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11年人民币如果继续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意味着人民币实际升值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会下降。因此央行调控不仅要关注人民币名义汇率,也应更多地考虑实际汇率的变化。
笔者认为,从外汇市场供求的角度来看,央行应当关注国际收支的变化;从参考篮子货币的角度来看,央行应当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汇率的变化,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人民币对非美货币汇率之间平衡,保持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从实际汇率和贸易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央行应当关注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变化,控制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幅度和节奏。
2011年国际收支、美元币值的变化和通货膨胀等将共同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基本走势,央行将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相机抉择管理人民币汇率,而人民币汇率的双向变动也将更加频繁。 (陆前进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