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ss.hkwb.net/news/images/index_07.jpg)
曾因质问记者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的郑州市规划局原副局长逯军,近日疑似复出。中央电视台记者就此访问了郑州市委组织部,相关人士回应称,逯军在事后9个月就已上班,分管后勤,职务不变。(1月8日《钱江晚报》)
河南煤炭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同名同姓的“假”逯军,牵出“真”逯军早已官复原职的真相,戏剧化情节的背后,恐怕是民意无尽的落寞。
现实语境中,“替谁说话”的逯军复出不足以成为“问题”,而且,逯军也并不是不可以复出。尽管特殊身份注定了官员说话不能“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必须注意维护政府形象、符合社会主体价值、尊重公众利益,但是,官员也是人,情急之下说点雷人之语或恐吓之言,未必就不可谅解。只基于雷人官话就把官员一棒子打死,多少有点“因言获罪”的鬼魅影子。
更加关键的是,逯军当时所受到的“处理”,仅仅是不痛不痒且相当模糊的“停止工作,在家反省”,根本没有涉及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字眼。可以认为,逯军职务不变复出,在“处理”之时已经埋下必然的伏笔,不复出才是怪事一桩。
不过,“逯军复出”以如此戏剧化的方式和可憎面目出现,还是再一次挑战了公众的忍耐底线,也拷问着“问题官员”复出程序的公平公正。人们不禁要问:要是不发生阴差阳错的巧合,“逯军复出”会被当地官方永远捂着、掖着、藏着吗?逯军复出的具体原因和理由究竟是什么,都经过了哪些程序?凡此种种有关“逯军复出”细节的疑问,无疑需要当地官方尽快作出真诚、详实的回应。
事实上,“问题官员”静悄悄地复出,除了损害政府公信力和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外,还会拉大官意与民意之间距离。在这个意义上,“问题官员”复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复出缺少“阳光”普照,甚至成了“暗箱操作”。
“调查逯军”原来是虚晃一枪
逯军静悄悄地复出,网上再次炸开了窝。其实,这位逯副局长并没有受过什么实质性的处分,官方消息里也从未有过“免职”一说,而是停止工作,接受调查,深刻反思。
工作的“停止”应该有期,那么人家“深刻反思”了大半年之后出来工作,应该是顺理成章;而既然未曾免职,那么职务“没什么大的变化”,应属名正言顺。这么说的话,逯军副局长复职应该不存在任何障碍,不违反任何规定或程序。值得玩味的倒是官方处理这件事的艺术与技术:只停职而不处分;口说调查,但查不查谁也不知道。这种“高度重视”的处理,技巧就是:先扔出些狠话或似是而非的辞令,敷衍敷衍,同时也试探试探,如果舆论风潮过后,一切归于平静,“调查” 云云便告虚晃成功。
有人说,逯军的“不当言论”可能是情急之下的慌不择言,只因他少了一些圆滑世故,不善官腔搪塞,所以一不小心说了句真话。而实事求是地说,如此心态的官员并不只有逯副局长;一句“替谁说话”让广大公众备受刺激,当地官方却都表现麻木,令人怀疑,这是否证明着对某些价值取向的集体默认?
相关链接
郑州“替谁说话”局长复出 当地称去年三月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