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抚州一名民间艺人计划用1万根篾丝,编织长23米、宽1.1米的巨幅《清明上河图》。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目前这幅巨幅《清明上河图》竹编画已完成2.5米,预计明年年底可完工。中新社发游中堂 摄
中新社抚州1月17日电 (刘占昆 游中堂)江西抚州一名民间艺人计划用1万根篾丝,编织长23米、宽1.1米的巨幅《清明上河图》。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目前这幅巨幅《清明上河图》竹编画已完成2.5米,预计明年年底可完工。
1月17日,中新社记者联系到了这名民间艺人徐建元。他向记者展示了已编织好的2.5米长的《清明上河图》竹编画。记者看到,画中人物、动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街道、流水等场景逼真。此外,在画的上下精心编织了古城墙图案,显得古朴典雅。
据了解,今年45岁的徐建元是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临川蔑编工艺传承人。16岁那年,徐建元开始学做篾匠,至今已有30个年头,创作的《百福迎奥运图》、《五牛图》、《八仙过海》等竹编画受到欢迎。
徐建元告诉记者,2010年8月,他开始着手编织《清明上河图》竹编画。由于竹编画要求蔑丝条柔软度要高,他精心挑选了40根毛竹,并将毛竹剖成粗细均匀的篾丝。2010年9月底,他每天开始花8个小时编织《清明上河图》。
徐建元说,《清明上河图》人物多、场面大,用竹篾编织难度大。画中共有800多个人物,而且形态各异。每个人物头像在他的竹编画中只有1.5厘米左右,只有通过穿、刺等技法才能编织出来。
“希望更多人关注这门传统工艺,让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徐建元说,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在有生之年留下一幅“传世之作”,希望通过这样一幅作品把临川的蔑编工艺发扬光大。
据了解,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繁华景象。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