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啊嘎村村民在梅花山上找煤(中广网 白宇 摄影)
靠着火炉取暖的孩子,火炉上的铁锅里正融化着雪水(中广网 白宇 摄影)
海口网1月23日消息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黔西北高原,与云南昭通毗邻,被称为贵州小西藏。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台地的地理特征导致这里的雪凝比其他地区更为严重,部分地区至今没有缓解迹象。昨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抗击南方冰冻雨雪灾害赴贵州报道组记者白宇、陈屹等人登上海拔2500多米的梅花山,徒步走进大山深处的百姓人家采访发现,被大雪围困的群众正面临用水,用电,燃料短缺等困难。
贵州梅花山片区方圆约40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2800多米,地跨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威宁自治县两地,山上居住着5000多户人家,1万5千多人,常年多雾。今年贵州遭遇重大凝冻灾害,这里的情况则更加严峻,气温最低时达到零下9度。
昨天一大早,记者从超市购买了一些油和食品后开始向大山深处进发。行驶途中记者看到,连接贵阳和威宁的102省道依旧被黑色的融冰覆盖,弥漫的大雾中,能见度只有15到20米,气温始终在0度以下,凝冻天气对这里的影响丝毫没有减弱。
山路两侧,白雪莽莽,被积雪压到的树木随处可见,高压线被凝冻包裹成碗口粗细,高高的路标上倒垂着冰锥,冰晶挂满树梢,和吉林的雾凇没有区别,眼前一片迷雾,看不到的房屋就隐藏在这团团迷雾之中。记者几次想拍照司机却不敢停车,他提醒记者这样的路面后车随时可能追尾。公路边,艾家坪村村民龙久发正挑着扁担去附近的井口提水,他告诉记者说:“现在买不到煤,一是买不到,二是煤价太高,买不了好煤,我们只能买洗煤厂不要的煤泥,一是没有钱,二是有钱也买不到。”
梅花山脚下,67岁的陈祖义正在捡柴,他告诉记者,家里的煤已经烧完了,但雪凝太大,现在连柴禾也不好捡了:“我今天早上8点就出来捡柴了,到现在已经3个小时了,只捡了一点点,雪凝太重,不好捡,家里已经没有煤了。”
雪凝中的村民
威宁县交警大队二中队的执勤点位于梅花山上海拔2400米以上的位置,中队长苏兆华告诉记者,梅花山上全年大概有200天都是大雾天气,山上长期断水、断电,不通网络,条件十分艰苦:“冬天的时候,这种天气一般都是一两个月,最长的时候达到3个月,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吃水,要跑到二十多公里以外去拉水。电就更不用说了,好多天都没有电,不是今天才没电的。”
不久,记者来到海拔2520多米的新发乡啊嘎村茅草坪组,这里是梅花山上最高的村子。这里的场景让昨天已经翻越过梅花山的记者再次感到震惊,眼前的一片白色令人眩晕,山石、林木、房顶上铺着厚厚的白雪,徒步穿行其间,就像走在冬天的长白山或大兴安岭中。村民们的家就在这一片白色之中。在村民陈宗英家记者看到,两个四五岁的孩子紧紧抱着和他们个头差不多一样高的火炉,火炉上的大铁锅里正融化着从屋顶上扫下来的雪水,孩子只穿了两条单裤和瘦小的上衣,而记者却裹在厚厚的冲锋衣里。
由于路太难走,村民很少外出采购,记者把随身带来的油和食物送给村里人时,他们很高兴。
记者:给你们拿了点油和吃的东西。生活生有没有什么困难呀?
村民:下雪,车子过不来,不能出去买东西,现在水和煤都缺,现在喝的都是冰雪融化后的水,我们山上有个大坑,雪融化后留到里面我们就打回来喝。
村民们说的大坑究竟什么样,这段时间他们又是怎么融雪饮水的呢?记者跟随村民来到他们所说的大坑旁,大坑有1米多深,周围满是积雪,坑底的积水漂着一层薄薄的冰碴儿,村民图子亮跟记者说起了他的提水经历:“有的时候半夜都要来背,来晚了就被先来的人把水背走了,有时候两点钟来一次,三四点钟还要再来一次,要等雪融化一点再来背一点,我今年62岁了,都是晚上用橡胶桶来背水,路上撒上水会结冰,都摔倒过好几次了,水洒了只能再拿桶来背,后来就用干稻草捆上脚,防滑。”
除饮水困难外,村民的生活用煤也出现了短缺,村民们说,梅花山下就有煤矿资源,在一些陡峭的山崖边上还能看到裸露的煤层,实在没有煤的时候他们也会去那些地方捡一些回来救急。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了两位前去找煤的人,他们答应,可以带记者一起去他们有煤的山崖边看一看。因为路窄,雪滑,坡度,记者和两位村民小心的向前走着,一直走到一个陡峭的山崖。
记者采访正在挑水的村民
记者:你们就是这样漫山遍野的去找煤吗?
村民:是呀。
记者:地下这些不就是煤吗?
村民:这是路太滑,人摔倒了,撒在地上的煤。
记者:这个路非常滑。
村民:滑的很,慢慢走。
记者:有些路需要滑下来才可以,可以听到脚下冰的声音。
记者:这里也是摔倒后撒在这里的煤吗?
村民:是的。
记者:这里就是煤层了。
村民:你等一下,这个路有点危险,我们走在路上能听到衣服曾到山边的植物后积雪滑落的声音……这里就是挖煤的地方了……
采访期间,威宁县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威宁现在燃煤产量140多万吨,全县人口140多万,正常生活燃煤缺口200万吨,像梅花山地区燃煤短缺这样的情况在全县范围内较为普遍,威宁农村地区“三小”工程数量少,山区保水能力差,导致储水困难,农村人畜饮水难题在冬季和春旱期间显得尤为突出。
梅花山上被雪雾笼罩的啊嘎村(中广网 白宇 摄影)
等待雪水融化的大坑
大雪中的村庄(中广网 陈屹 白宇/摄)
担负梅花山隧道守护任务的武警贵州总队六盘水支队一中队官兵。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梅花山上隧道兵扎根深山被誉人民"保护神"
据《人民武警报》报道,数九严冬,寒风料峭,乌蒙大地梅花山区一片苍茫,1月13日,笔者慕名来到平均海拔2700米梅花山区,探访担负梅花山隧道守护任务的武警贵州总队六盘水支队一中队官兵。
争当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梅花山地处偏僻,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当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高山大梁子,荞麦土豆过日子,要想吃上大米饭,等到婆娘坐月子。"
针对这一情况,中队坚持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组织广大官兵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3年来,官兵们坚持利用节假日走进山村开展科技咨询。他们采取宣传教育、定点挂钩、特色帮助、重点援建等方式,帮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向他们传播致富信息,并提供技术服务。通过中队官兵的帮助,驻地群众逐步就走上了致富之路,有的从事养殖业,有的贷款购车跑运输,有的干起缝纫加工等行业,有的贩运蔬菜做买卖,有的外出务工搞创收,农民走出了大山,群众生活慢慢好转。
勇做人民群众的"保护神"
2008年4月17日,正在巡逻的中队官兵接到群众举报,一伙盗窃分子正在一家修理厂销赃。代理中队长朱方荣一边向驻地派出所报案,一边带领中队的应急小分队赶赴销赃点,协助公安干警擒获盗窃犯罪分子2人,缴获被盗吉普车一辆,摧毁了一个由盗窃、销赃为一体的犯罪团伙。
由于各种原因,中队驻地乡邻之间群众相械斗的事件时有发生。2008年5月22日,驻地村民与修建隧道的施工队发生冲突,场面混乱,局势危险。中队官兵从为了人民生命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的角度出发,忍辱负重,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主动承担起"桥梁"的作用,对双方进行耐心细致的劝解,最终稳定了局势,协助公安人员妥善处理了此事,化解了矛盾。
为孤寡老人送去生活用品 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乐做敬老爱幼的"新雷锋"
中队从1983年组建以来,坚持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始终把学雷锋做好事作为促进当地民族团结进步的有效途径。在一中队的官兵中有这样一个口号:"要像雷锋为人民,要学梅花吐芳香"。
产底村王邦清老人年近古稀,膝下无儿女,生活不能自理。官兵们知道情况后,主动承担起照顾王邦清老人生活的任务,轮流为老人清洗、缝补衣物。在老人70大寿的那天,中队官兵为老人在营区附近盖的新房子竣工了。2001年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中队官兵又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产底村孤寡老人杨达文的生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山上虽然梅花,但这群朴实隧道兵用对职责的忠诚和对驻地群众的爱,被乌蒙腹地父老乡亲称为梅花山上的真正梅花。
趁赶集之日散发传单 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赶集之日宣讲安全常识 图片来源:人民武警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