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0年5月18日,江西婺源的一位市民挎着菜篮走在遭遇暴雨袭击后积水的街道中。 近日,罕见大旱之下,北方的水利设施又在经受严峻考验。即使山东一些老旱区,抗旱水源、水库灌区配套工程等水利设施仍然捉襟见肘。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水旱灾害,近年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一轮极端天气再次提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从基础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记者获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 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2010年6月21日,经历强暴雨的江西抚河干流唱凯堤突然决口,距离决堤最近的唱凯镇低洲张家村被洪水冲刷。 近日,罕见大旱之下,北方的水利设施又在经受严峻考验。即使山东一些老旱区,抗旱水源、水库灌区配套工程等水利设施仍然捉襟见肘。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水旱灾害,近年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一轮极端天气再次提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从基础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记者获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 新华社记者林艳兴摄
这是2010年6月2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第二高中的学生们在被洪水袭击的校园里涉水行进。近日,罕见大旱之下,北方的水利设施又在经受严峻考验。即使山东一些老旱区,抗旱水源、水库灌区配套工程等水利设施仍然捉襟见肘。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水旱灾害,近年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一轮极端天气再次提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从基础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记者获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这是2010年2月10日,广西东兰县三弄瑶族乡三合村的村民背水回家。近日,罕见大旱之下,北方的水利设施又在经受严峻考验。即使山东一些老旱区,抗旱水源、水库灌区配套工程等水利设施仍然捉襟见肘。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水旱灾害,近年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一轮极端天气再次提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从基础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记者获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这是2010年4月2日,广西凤山县平乐瑶族乡谋爱村村民从山洞中背水回家。近日,罕见大旱之下,北方的水利设施又在经受严峻考验。即使山东一些老旱区,抗旱水源、水库灌区配套工程等水利设施仍然捉襟见肘。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水旱灾害,近年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一轮极端天气再次提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从基础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记者获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这是2010年3月28日,广西天峨县八腊瑶族乡的群众在修建水柜。近日,罕见大旱之下,北方的水利设施又在经受严峻考验。即使山东一些老旱区,抗旱水源、水库灌区配套工程等水利设施仍然捉襟见肘。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水旱灾害,近年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一轮极端天气再次提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从基础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记者获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这是2010年3月29日,广西天峨县三堡乡三堡村村民赶往临时供水点取水。近日,罕见大旱之下,北方的水利设施又在经受严峻考验。即使山东一些老旱区,抗旱水源、水库灌区配套工程等水利设施仍然捉襟见肘。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水旱灾害,近年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一轮极端天气再次提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从基础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记者获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这是2010年4月5日,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盘兔村村民在人畜引水工程建设开工仪式上喜笑颜开。近日,罕见大旱之下,北方的水利设施又在经受严峻考验。即使山东一些老旱区,抗旱水源、水库灌区配套工程等水利设施仍然捉襟见肘。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水旱灾害,近年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一轮极端天气再次提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从基础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记者获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这是2010年6月29日拍摄的决堤堵口合拢之后的唱凯堤。 近日,罕见大旱之下,北方的水利设施又在经受严峻考验。即使山东一些老旱区,抗旱水源、水库灌区配套工程等水利设施仍然捉襟见肘。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水旱灾害,近年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一轮极端天气再次提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从基础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记者获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 新华社记者林艳兴摄
这是2010年6月20日,江西省余江县县城的一位市民在深及胸口的洪水中撑伞前行。 近日,罕见大旱之下,北方的水利设施又在经受严峻考验。即使山东一些老旱区,抗旱水源、水库灌区配套工程等水利设施仍然捉襟见肘。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水旱灾害,近年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一轮极端天气再次提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从基础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记者获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 新华社记者周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