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2月2日消息 对于中国的农民工来说,春节意味着他们可以从一年的辛苦奔忙中抽出身来,回到家乡与日夜牵挂的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安徽省东至县大同村,是一个有着3912口人的普通村庄。和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一样,大同村的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地打工。
大年三十,记者来到村民唐学明家,走进院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层楼的洋房,唐学明夫妇在门前忙着贴春联、挂灯笼,坐在一旁的爷爷奶奶正逗着小孙子玩,一家人其乐融融。
今年的春节对于38岁的唐学明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说:“从小我就下定决心,有一天一定要为父母建一座漂亮的大楼房。在外打拼了20多年,今年我终于可以让父母在新房里舒舒服服地过个年。”
唐学明的父母都患有轻度的智障,他们家曾经是村里出了名的特困户,一家三口人一直挤在一座年久失修的小平房里。
20多年前,初中毕业的唐学明远赴浙江嘉兴的一家服装厂打工,他从一个普通的车间工人成长为一个部门负责人,去年正月他用辛苦积攒的50万元建起了这座600多平方米的楼房,另外还在后院建了6间50平方米左右的小厂房。
“我建新房一方面是为了让父母有个好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唐学明说,“我准备利用打工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经验在自己家开一个小服装厂。”
他说:“现在家乡这边的经济发展了,服装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再加上这边的劳动力成本比沿海地区低,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把服装厂做大做好。”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内地的工业企业开始崛起,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很多在沿海地区打工的农民重返故土,在家门口寻找新的发展。
唐学明说:“我们夫妇俩在外打工,一年只能回家一次,有时工作忙,好几年都回不了家。父母和儿子我们都顾不上,心里特别愧疚。”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儿子今年也要上小学了,我要回到他们身边做个好儿子、好父亲。”
大同村约有60%的村民在外务工,村里的土地主要由老人耕种,很多老人还肩负着抚养孙辈的责任。春节,这些留守老人和孩子终于可以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享受一次短暂而甜蜜的团聚。
今天,陈秀风老人的家里格外热闹,在省城合肥做油漆工的儿子和媳妇带着大包小包的年货、礼品回到了老家,在安庆市做木工的老伴也带着一年的积蓄回到家中。
今年57岁的陈秀风平日里独自在家照看两个上小学的孙女,还种了三亩多地。
“我终于可以休息休息,让孩子们干活了。”她说平时一家人都过得很辛苦,只有过年时大家才能聚到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儿子媳妇因为思念孩子平时也经常回家,但是这样一来既耽误工作,又开销路费,两人一年下来也没多少积蓄,”她说,“靠土地收入太少,东西又贵,不出去打工不行。这几年还不错,家里盖起了大楼房,还买齐了电器,不管怎么说,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住在陈秀风家隔壁的张金霞和老伴陶应发也是一对留守老人,他们的四个子女都常年在外地打工。今天,孩子们相继回到家中,一家人一起忙着打扫卫生、准备年夜饭。
“真是太高兴了,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到齐了。孙子们一年没见到爸爸妈妈了,他们今天都特别激动,”张金霞说。
年近七旬的老两口带着五个孙子,同时还种六亩地。张金霞说儿女经常给家里寄钱,生活过得还不错,但是唯一让她头疼的是孙子们都很调皮,而且学习不努力。
“我们没有文化,精力也有限,不会教育孩子。孩子们犯了错,我们就只有打他们。孙子们的身体都不太好,我们实在没有能力同时料理好他们五个人的生活。”
“小孩子还是应该由父母管教。”张金霞说,虽然儿女们在外面发展得不错,但还是希望他们以后都能回到家门口工作。
傍晚,一阵阵爆竹声响彻天空,空气里弥漫着酒菜的香味,村民们在团圆的喜悦中迎来新的一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