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2月16日消息 昨天教育部公布,从2011年起高校招生将新增140个新专业,全部为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其中江苏共有13所高校新增22个专业。22个专业中,“物联网”这个概念点击率最高,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31所院校“生根发芽”,光江苏就有6所高校新设与物联网相关专业。新兴专业学什么?就业前景怎样?记者昨天采访了相关高校,为考生一一求解。
东南大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招生规模:约40人左右,按大类招生,约两年后进行专业方向分流。
主修课程: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汤勇明介绍说,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将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大类专业背景,专业内容侧重光电材料及其应用方面,主要针对太阳能材料制备、检测和应用,可以拓展到生物能等其他新能源。学生纳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经过两年基础知识学习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分流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主干课程涉及光电材料领域,包括光电材料的分析、制备和光电材料在能源产业的应用等方面。
就业方向:可以面向新兴能源领域的产业单位就业,如与太阳能相关的产业。也可以选择电子信息领域相关的就业方向。
传感网技术专业
招生规模:约40人左右,按大类招生,约两年后进行专业方向分流。
主修课程:传感网从大概念来看属于物联网范畴。东大在建设传感网技术专业方面有两大明显优势:第一,东大掌握的与传感网技术相关的学术水平在国内高校位于领先水平,能使学生系统地认识物联网。第二,东大在无锡设有传感技术中心,规模大,跟物联网产业结合紧密。
就业方向:目前物联网概念下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社会需求量也大,但是人才供给量很少,远不成比例。且未来几年,物联网技术会在社会各领域中广泛普及,因此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河海大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主修课程:主要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工程热力学、气象学、太阳能发电电气设备与系统、太阳能发电并网技术、项目及企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培养太阳能利用工程系统设计、研究、运行、施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物联网工程
主修课程:主要课程有计算机信息技术、程序设计语言C、数据库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系统、HDL及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数据融合理论与技术等。
就业方向:培养目标为具有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网络专业知识并掌握物联网领域关键技术的高等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南京邮电大学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主修课程:主要学习电子技术、电气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等技术,具备较宽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电气、通信、计算机和控制工程实践等基本训练,具备对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电气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课程有: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力、电气信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南京中医药大学
生物制药
主修课程: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基础、生物制药工程学、酶工程与发酵工程、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药品分析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从事生物药物工艺设计与生产、生物药品分析、新药研制与开发及工业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生物制药工程技术人才。
中国药科大学
生物制药
主修课程:本专业学生应掌握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化分离分析技术、生物化工及现代工业药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以及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原理和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专业技能。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从事生物药物研制、生产与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以及从事生物医药所涉及的保健品、医药相关产品的生产与应用工作。
药物分析
主修课程:药学、生物学、化学和药事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就业方向:能在药品研究、生产、流通和临床使用领域从事药品分析检验、药品质量研究与管理、药品安全评价与分析、药品临床检测研究工作;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高级药学专门技术人才。
药物化学
主修课程:本专业学生应掌握药物作用的化学原理,药物的化学合成与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就业方向:培养从事新药分子设计、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化学合成和生产工艺等研究的药物化学专门人才。
南京师范大学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主修课程:海洋资源开发技术这个新专业的综合性非常强,它涉及的内容几乎是将以往的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药学等诸多学科整合到一起。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于海洋开发相关的工作,如海洋油气、海底采矿、海水淡化、海洋能开发等,这些方向在国外已经是热门行业,有着相当不错的就业前景。
苏州大学
纳米材料与技术
主修课程:纳米科技作为未来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已被苏州园区列入重点产业发展目录。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纳米材料的绿色制备及其规模化,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性能与机理研究,纳米材料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原理、技术与装置研发,纳米材料在节能和清洁能源中的应用等。
就业方向:纳米科技的兴起,对信息、生物、能源、环境、宇航等高科技领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一旦这个领域进入生活层面,对人才的需求将是巨大的。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主修课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涉及环保和新能源技术领域,重点是研究与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
就业方向:毕业可从事新能源、新材料开发的工作,深造与出国机会也较高。
物联网工程
主修课程: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属于交叉学科。
就业方向: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物联网工程
主修课程:物联网工程放在计算机学院,有关物联网专业技术。物联网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传感器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原理、云计算,未来就业主要是与物联网相关的领域。
就业方向:这个专业是全新的领域,涉及的知识综合性特别强,信息产业、航空航天、民航及科研机构与物联网相关的领域,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测试计量技术都是相关的,就业面很广。前景很好。南航计算机偏重于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以及上层的应用。
南京理工大学
纳米材料与技术
主修课程:纳米技术被誉为本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纳米技术就是利用纳米材料的奇妙性能,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零部件和产品的技术。无论是一些科技新领域的突破,还是传统产业技术的提升,很多都要“仰仗”纳米材料和技术的帮忙。未来纳米技术将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大显身手”。南京理工大学学工处处长龚建龙介绍,南京理工大学是最早开展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所依托的材料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江苏省重中之重建设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出被喻为“中国纳米第一人”、38岁就被评中科院院士的卢柯教授。南理工把纳米材料技术专业作为学校发展新兴交叉学科。
就业方向:此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内外纳米技术的科研单位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面向纳米技术的应用培养实用性人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主修课程:据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龚建龙介绍,我国的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还比较小(2020年将达到21%左右),目前国内的新能源市场,至少还有一块价值几千亿元的“处女地”。
学校对新能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已有25年的历史,主要以新能源的能源转换过程、高效清洁能源利用与功率转换技术为核心,培养掌握上述领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太阳能、风能电站和供电公司等电力部门提供后续人才及技术支持。
就业方向:据统计,在包括太阳能、风能以及能效节能的可持续能源投资中,还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有待开发——能效和节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在中国有广阔的空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缺口很大,目前学校在此方向培养的硕士生一入校就被用人单位盯上。
南京工业大学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主修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房屋建筑学、建筑物理学、建筑传热学、节能照明技术、建筑节能材料、合同能源管理、自动控制原理、制冷与供热工程、空调与通风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施工、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建筑物太阳能利用技术。
就业方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能在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供热采暖空调系统、建筑节能材料与制品等行业从事研发、设计、施工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专家观察
“物联网”专业为啥“急吼吼”
此次新增专业中,“物联网”这个词频繁出现。全国30余所院校集体上马的“物联网工程”,这还不包括与物联网相关的传感技术专业。高校为何都在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
相关专家解释说,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繁荣发展需要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无锡是国家两大微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集聚了IBM、微软、NEC、海辉、大展等世界500强或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在内的创新企业近600家。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企业在发展技术的同时急需大批人才。目前,国内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包含传感器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技术等教学课程。但不同高校教授侧重点不同,未来就业也不尽相同。比如东大依托厚实的工科背景,学术内涵与实践平台在国内首屈一指,毕业生未来深造机会较大。南航偏重于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以及上层的应用,且与航空航天这一大背景分不开。苏州大学物联网技术着重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相关专家提醒说,考生应根据各自兴趣与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报考别盲目。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