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技术创新主动抗旱 甘肃低产旱地成新“粮仓”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1-02-25 01:33

  海口网2月25日消息  在年降水量仅有三四百毫米的旱作区,原先好年成也不过200多公斤的亩产量,现如今亩产却能达到500公斤以上,低产旱地变成了新“粮仓”。这不是神话,它就发生在甘肃干旱地区,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十年九旱,干旱频发,面对常态化趋势的旱情,甘肃在“靠天吃不上饭”的旱作农业区顺应天时、遵循科学、依靠勤劳,不断创新耕作技术,探索出我国旱作农业区粮食丰产稳产的革命性耕作体系,终变旱地为“粮仓”。

  

  昔日低产旱地今成新“粮仓”

  

  曾饱受饥饿之苦的通渭县李店乡祁咀村老人祁俊清没想到,还是那些旱地,过去种植的粮食填不饱肚子,如今却有余粮出售。2009年,66岁的祁俊清第一次卖粮,且一卖就是5000公斤。

  

  甘肃定西市通渭县是一个以干旱著称的县,过去农民家中少有余粮。如今这里的农民也有余粮卖了,这缘于一项新的旱作农业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简称全膜技术)。今年,祁俊清家计划再运用这一技术种植10来亩玉米,在去年秋季就早早铺好了地膜。

  

  通渭县县长令续鹏介绍,通渭县2010年降水量仅有300多毫米,但当年种植的86.7万亩全膜玉米平均亩产仍达500公斤以上,通渭县粮食总产也因此再创新高。

  

  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说,2010年,甘肃省推广全膜技术种植玉米893万亩,平均亩产达606公斤,生产的粮食约占甘肃粮食总产量的56.5%,而全膜玉米的种植面积仅为甘肃粮食播种面积的约1/4。另外,全膜玉米每亩还能生产秸秆上千公斤,这为发展养殖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带领甘肃农技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出这项技术的正是杨祁峰,他说:“运用全膜技术种植玉米的主要是旱地,这些地过去主要种植小麦、糜子等作物,好年成也不过200多公斤的产量。全膜技术令这些低产旱地变成了新‘粮仓’,如今这一技术在甘肃周边省份也得到认可和推广,并运用到马铃薯等作物种植中。”


  被干旱逼出来的创新之路

  

  全膜技术的出现、运用,与甘肃黄河以东地区干旱的频发密切相关。

  

  甘肃年平均降水量为307毫米,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降水不足,又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干旱频发。杨祁峰说:“在甘肃,干旱其实已不是一种偶尔发生的灾难,而是一种自然条件。”

  

  目前,甘肃旱地面积约3600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这些旱地主要集中在甘肃黄河以东地区。杨祁峰说:“这些旱地天上水不足,地下水太深太苦,河水太远,远距离高扬程输送,山区农民用不起,这迫使我们走上旱作技术创新之路。”

  

  所谓全膜技术,是指在当地雨水丰富的雨季过后,在地表起大小双垄,用地膜将土地全覆盖,然后在垄沟打一些渗水孔,待到来年种植时节在沟内种植作物;另外也可在土壤刚刚解冻的初春覆膜,但效果不如雨季过后的秋季覆膜好。

  

  由于增粮效果明显,操作简单,投资不大,这一旱作农业新技术很快得到了甘肃省的重视和大力推广,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认可。在2006年、2007年小范围示范推广的基础上,2008年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到约290万亩,2010年达到1048万亩,其中运用这一技术种植玉米893万亩,今年甘肃计划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


  技术创新化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

  

  全膜技术令甘肃“靠天吃饭”的旱作区粮食生产更可控,也使当地抗旱工作从被动转向主动。

  

  近期,甘肃河东部分地区又出现较为严重的秋冬春连旱,但秋季已覆膜的耕地墒情较好。杨祁峰介绍,近日,他前往榆中县连搭乡石头沟村检查旱情,监测仪器显示,一般露地含水量仅为6%-8%,而按全膜技术要求已在秋季覆膜的耕地含水量为18%-22%。

  

  杨祁峰说,全膜技术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了诸多科学原理。全膜和半膜、不铺膜相比,能更好地抑制水分蒸发;在秋季雨水多的季节覆膜,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秋季集中降水的特点,更好地留住水分;起垄,打孔,可以通过膜面将微小降水汇集渗入孔内,供作物吸收。这一技术能将水分的利用率提高到70%-80%。

  

  这一技术还具有增温增光的效果,因此,单方水产生的效益更好。据甘肃农业科技人员介绍,一般情况下,1亩地1毫米降水最多只能生产1公斤粮食,而利用这一技术可达到2.2公斤。另外,一次覆膜,如果培肥好,可免耕种两茬,省工省力。

  

  正是因为具有一系列的优势,这一技术出现后,很快得到了甘肃省委、省政府以及当地农牧部门主要领导的重视。甘肃省委书记陆浩曾专门就这一单项技术在媒体上发表文章,称之为“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省长刘伟平在最近的三年里,曾6次组织全膜技术推广现场会。

  

  全膜技术投入小,效果突出,农民易于接受。甘肃发展全膜技术的实践,为抗旱带来了新的启示--重视并积极创新农业耕作技术,是抗旱措施中不容忽视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来源:新华网] [作者:朱国亮] [编辑:李昕昕]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