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杰出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社会各界前来送别。朱光亚院士因病于2011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中新社发孙自法 摄
北京,八宝山。草木无语,哀乐低徊。
中国各界2日在这里送别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杰出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
一大早,前来送朱老最后一程的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手捧朱老遗像、胸前戴着白花,排着长长的队伍,依次进入公墓大礼堂,缓缓走到钱老遗体前,肃立默哀、鞠躬致敬,愿朱老一路走好!
“朱老师讲课清晰、严谨、逻辑性很强,工作上也是这样。”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王乃彦当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技术物理时,朱光亚讲授《核能谱学》课程。他说,跟朱老师学习、工作这么多年,印象最深的是朱老师话虽不多,但每句话都要经过认真思考,“他一直引导我们思考、思考、再思考”。
“朱老是大科学家,也是很高地位的领导人,但一点架子都没有,在我们普通工作人员眼中就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中国工程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元晶是当年中国工程院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第一位工作人员,经常与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的朱光亚院士有工作交往。她说,朱老就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时,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凡事做决策前,都要召开不同会议,广泛征求意见。“朱老对工作也特别严谨,有时候报批的文件稿,他连标点符号都进行修改”。
苏永能、朱秀荣退休前都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工作,这对夫妇“怕赶不上,一大早自己开车过来”,就是为了送这位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科协老主席最后一程。苏永能说自己送别朱老还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2000年主编出版《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朱光亚为该书题词予以支持。
中核集团中原对外工程公司原总工程师薛兆群与该公司3位青年员工结伴而来为朱老送行,70多岁的薛兆群清楚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关于重水反应堆能否出口争论异常激烈,因为朱老的有力支持,该公司得以成功出口重水反应堆,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行的青年员工刘川两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他说,虽然没有见过朱老,但朱老学术成就、为人品格对自己的熏陶和影响非常大,“以朱老为代表的一代杰出科学家,长年累月在祖国大西北的戈壁沙漠里隐姓埋名工作,舍弃小我、为国奉献,这种精神最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崇敬与学习”。
一位自称“北漂”的年轻人手持一枝白菊随着队伍缓缓向前移动,“我以前对朱光亚院士了解不多,这几天从网络上得知,他对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做出这么大的贡献,这太了不起了、太伟大了!所以特地赶过来,向这位大科学家鞠躬送行”。
时近中午,送别朱老的队伍依旧排成长龙,八宝山公墓南侧复兴路上,还有人正陆续赶来。
朱老人走了,但贡献永载史册、精神永存世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