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走近“啃老族”:就业难 物价涨 房价高 没门路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1-03-24 09:15

  正视啃老的无奈

  啃老虽然发生在个体身上,却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缓解啃老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努力,需要政策联动机制

  伴随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养老”相伴的“啃老”成了新热词。从最初的“啃吃啃穿”升级为“啃房啃车”,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不仅要分担成年子女的生活成本,透支养老金帮助孩子们买房、购车,有的甚至连孙辈的奶粉钱、教育费都要管。有人戏言,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是“养儿啃老”。笔者身边的中青年朋友也在议论:啃老风渐长,怎样才能“老有所依”?将来我们这一代老了,会不会被子女“啃”得更厉害?

  客观看,除了极少数家境优越或好逸恶劳、不思上进的“啃老族”外,大多数人的啃老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啃老虽然发生在个体身上,却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生活成本急剧攀升,上涨的房价、物价给不少年轻人造成生活压力,只能向父母伸手。另一方面,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是导致啃老的重要原因。我国劳动力资源已经呈相对饱和趋势,总量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供给和需求的比例失衡,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先在家“啃”父母。

  此外,啃老也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养老模式有关。我国长期以来以家庭养老为主,沿袭着“反哺”式养老传统,父母与子女很难像西方国家那样分得清清楚楚。尤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些都让“被啃”的父母和啃老的子女觉得啃老理所当然。而且,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421”的家庭结构使子女无暇顾及对老人的照顾,一些老人反而希望“被啃”,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与子女共同承担生活压力。

  可以说,啃老是现阶段我国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缓解啃老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协作,需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的联动机制。

  解决啃老问题,应当整合社会资源,更加重视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高校专业设置,使年轻人的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还应在初、高中乃至大学阶段增加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增加对就业的认识,鼓励年轻人自强自立。政府可考虑成立专门机构帮助青壮年就业,建立“青壮年失业群体”的动态档案。

  解决啃老难题,年轻人自身的努力必不可少。社会各界应关心引导“啃老族”,帮助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增强生活信心。比如,成立相关机构对“啃老族”进行职业教育、就业心理辅导等,让啃老群体以健康心态找准定位,掌握一技之长,尽快融入到社会中去。

  就业乃民生之本。缓解啃老难题,还应改善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调整住房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规范房屋租赁市场,让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减轻住房压力。如果包括年轻人在内的中低收入群体腰包更鼓一些、生活负担更小一些,啃老问题,自然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冯华)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杜海涛 崔鹏  商文] [编辑:胡世福]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