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3月28日消息(记者 史瑞丽 实习生 彭丽丽)地震袭来,一间房子里,来不及逃离的妇女扑倒在地,将婴儿紧紧护在怀中;门口一位青年男子用身体保护着两个四五岁左右的孩子;正在吃饭的人将陶碗远远地抛开……
毁于地震的村庄
喇家遗址4000年前就有面条
4000年前的某一天,黄河边这座热闹的聚落突然埋入断层,一间房子里,来不及逃离的妇女扑倒在地,将婴儿紧紧护在怀中;门口一位青年男子用身体保护着两个四五岁左右的孩子;正在吃饭的人将陶碗远远地抛开……当时的景象,如在眼前。这是昨天展览上看到的喇家遗址复原图展现的场面,这种场景和2008年我们经历过的汶川地震是如此相同。
喇家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喇家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和一碗4000年前的面条等尤为引人注目。据了解,考古人员在清理喇家遗址的日用陶器时,意外地发现了面条状遗留物,经科学测试和分析,确认这碗面条是小米做的。这一重大发现以实物证明中国最早发明了面条,说明4000年前的古人已经掌握面条的制作方法,并以此为主要食物,这也就颠覆了欧洲人发明面条的传统认识。
这碗面条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关于喇家遗址形成的原因曾有过争论。考古人员研究发现,出土遗骸大多存在于日常居住的房舍里,而且身体都呈现出非正常的姿势。综合遗址周边发现的多处地裂缝、喷砂和地面变形的迹象,考古人员断定,罕见的地震毁灭了这段史前文明,而随后来袭的洪水,正好将这个地震遗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至今,出土了数十具姿态各异的人类遗骸,忠实记录了灾难降临的瞬间,同时出土了大量罕见的巨型玉器。该遗址还被列入了“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出土文物改写历史
目前一般认为,中华文明从夏开始。但王巍告诉记者,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近年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尧统治时期,文明的构成要素:文字、青铜器、城均已出现。王巍介绍,本次展览将展出陶寺遗址近年来的考古成果。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一,该遗址的考古发现“改写了历史”。
最早的文字不是甲骨文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的祭器扁壶为泥质灰陶,仅存留口沿及部分腹片,看起来像个军用水壶,但腹一面略平,另一面明显鼓凸。扁壶鼓凸面上用朱砂写了两个字符,一个是“文”字,王巍介绍,这个“文”字,与早期的文字雏形不同,这个“文”字的写法与后代甲骨文、金文中“文”字的写法非常的相似。这改变了人们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的认识。在扁平面也有一个红笔书写的字,上为圆角方框,似象征城,中为一横线,似象征地平线,下部形似一人做跪拜状。到底是个什么字?可能是“尧”,也可能是其它的字,学界存在较大分歧,或释为命、易、尧、邑、唐等,但都与“唐尧”或“夏禹”或“夏启”有关。
不是夏代后期才有青铜器
陶寺遗址发现了迄今最早的青铜容器的残片
王巍介绍,去年考古人员从陶寺遗址发现了迄今最早的青铜容器的残片,这也打破了既有的认识,原来认为最早是夏代后期才有青铜容器,但目前看来,早在尧的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种制作技术。本次展览中展出了该遗址出土的铜铃,制作手法与青铜容器手法类似。
“秦砖汉瓦”说法被颠覆
陶寺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制瓦
陶寺遗址在当地素有尧都之称,这个遗址发现了28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当时我们发现的小型墓地里,一个青年男子身上只有一件武器,而大型墓地则有很多龙盘等贵重的陪葬品。”王巍说,这说明那个时期就已经阶级分化很明显。后来,我们发现了宫殿区,其中最大的宫殿有1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实物方面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制瓦,“有了瓦,意味着有了屋顶。”王巍表示。这打破了“秦砖汉瓦”的说法。
此外,遗址中出土了规模大、随葬品丰富的“王”墓。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两个珍贵的龙盘就出自遗址“王”墓。直径大约50厘米的彩绘盘,内饰盘龙。王巍分析,这象征着墓主的身份和等级,说明墓主是城中的统治者。当时的等级划分已经形成。王巍表示,以往考古界认为,中华文明形成于二里头遗址文化时期,距今3700多年,陶寺遗址考古发现至少将文明时代形成的起点向前推进了500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