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4月4日消息 1950年3月31日夜,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渡海加强团3733人,分乘88只木帆船,在夜色掩护下从雷州半岛启航,向海南岛进发。晚上11时,担任护航任务的13只小木船首先与国民党舰艇编队相遇并发生战斗。在战斗中,127师381团的一只护航船,在部分人员战斗牺牲、4人重伤昏迷的情况下,于4月1日下午漂流到后尾村的海岸边,被驻守在此的国民党军发现,4名重伤员被抓获,此后下落不明,9具烈士尸体弃于船上,后由后尾村11位村民抬到附近挖坑埋葬。
61年来,后尾村人一直对这9位无名烈士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每逢清明节、端午、中秋等节日,他们总会自发地到墓前或海边,给这9位烈士献花、倒酒、烧香、扫墓,风雨无阻。九名烈士的事迹在后尾村家喻户晓,2004年,美兰区人民政府出资修缮了这座无名烈士墓,并树立起墓碑。目前,这里已经成了周边群众和灵山镇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又是一年清明节,海口雨后初晴。位于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后尾村的海防林经过雨水的浸润,郁郁葱葱。陈芳深老人和往年一样,提着一只水桶,朝海防林深处的一处坟茔走去。
81岁的陈芳深头发花白,但是精神矍铄,他在木麻黄、松柏等树木组成的树林中轻快地穿行。在林中一块空地,一处高高的坟茔长满芳草,四周用围墙围了起来。坟墓下边,长眠着1950年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牺牲的9名无名烈士,而陈芳深老人已经连续61年为这座烈士墓祭扫,敬拜,从未间断。
陈芳深从水桶里捞起一块抹布,在满是青苔的烈士墓碑上擦拭起来,原本模糊的字迹渐渐清晰,墓碑上刻着:解放海南渡海战斗九名烈士墓。这个墓碑是美兰区人民政府2004年3月立的,没有烈士的具体名字。墓碑前,散落着几个酒瓶和一些爆竹纸屑,显然有人在这里祭奠过。
据《海南史志》记载,1950年3月31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渡海加强团3733人,分乘88只木帆船,在夜色掩护下从雷州半岛启航,向海南岛进发。晚上11时,担任护航任务的13只小木船首先与国民党舰艇编队相遇并发生战斗。在战斗中,127师381团的一只护航船,在部分人员战斗牺牲、4人重伤昏迷的情况下,于4月1日下午漂流到后尾村的海岸边,被驻守在此的国民党军发现,4名重伤员被抓获,此后下落不明,9具烈士遗体弃于船上,后由后尾村11位村民抬到附近挖坑埋葬。
而在这11名为烈士掩埋遗体的村民中,唯一健在的就是陈芳深。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这位年逾耄耋的老人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枪炮声不断,我们都不敢出门,直到天亮后才恢复平静,我们几个村民才敢走到海边看看情况。”陈芳深用海南话向记者复述着当时的场景。
“当时这9位烈士躺在岸边的船骸上,血肉模糊,但是看起来都很年轻。我们看到这些战士壮烈牺牲,都很痛心。”陈芳深和其他村民把遗体抬到附近树林中掩埋起来。由于当时来不及查看他们身上的证件,因而无法知道他们的具体身份和姓名。“我一定要把这些烈士的事迹一代代传下去,让后辈们都能尊敬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陈芳深说。
和陈芳深一样,后尾村人一直对这9位无名烈士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61年来,每逢清明节、端午、中秋等节日,他们总会自发地到墓前或海边,给这9位烈士献花、倒酒、烧香、扫墓,风雨无阻。9名烈士的事迹在后尾村家喻户晓,目前,这里已经成了周边群众和灵山镇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18岁的女孩陈春苗说起当年的历史,犹如亲身经历。她向记者介绍说,家里人从小就给她讲先烈的故事,教育她不能忘记这些为祖国和平统一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现在村里7、8岁的小孩都能讲上一两段这些烈士的故事。
后尾村村民小组组长陈昌云告诉记者,不仅是村民,还有部队官兵和学校学生自发来缅怀先烈。美兰区灵山镇政府每年都给村里拨1000元,用于修缮烈士墓。随着时间的变迁,村民不仅仅是清明节去祭奠,平时节日也会想起这些长眠在后尾村的无名烈士。渔民出海打鱼,也会祈求烈士保佑。烈士成了村民的一种信仰,他们相信烈士们会给他们带来平安,带来吉祥。
2004年清明节,原43军131师副师长刘兆龙来到后尾村,向村民赠送了锦旗,感谢后尾村父老乡亲对子弟兵情深如海。
擦拭完烈士墓碑,其他几位参加祭扫的村民和陈芳深一起,站在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向先烈们表达心中的哀思。
“几十年来,我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陈芳深眼中泛起泪花。“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帮这些无名烈士找到亲人,告诉他们我们的感激,也让这些烈士的亲人们能有机会来看看。”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