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午后,刚刚还晴朗的天空忽然飘起雪花,纷纷扬扬撒向玉树高原,太阳还时而露出笑容。
同太阳一样可爱的是玉树藏族自治州孤儿学校的孩子们。下了课,他们涌出教室,张开嘴巴,试图含住几片雪花。
震后新增的183名孤儿已在这儿生活学习一年了。最小的拉吉永措快2岁了,牵着老师的手,蹦蹦跳跳,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三年级的拉措求忠刚上完语文课,普通话非常棒,她说自己越来越喜欢孤儿学校了。
一年前,胡锦涛总书记走进这所学校的板房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12个大字:“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这庄严的宣言,时刻激励灾区各族儿女砥砺前行。校长尼玛仁增对已经动工的新校舍充满憧憬:这将是一所抗震性强、保暖性好、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校园,学校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惠及更多的孤儿。
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365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学校里传来琅琅读书声,安置点飘起袅袅炊烟,藏族同胞在悠然转经,巴塘河水流淌着希望。熟悉的生活早已回到了结古镇。
废墟之上,玉树茁壮成长,青海清澈依旧!
“同人民在一起”
无论抗震抢险、过渡安置,还是恢复重建,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贯穿始终,彰显了一个政党突出的先进性
2010年的春天,与一句最富感召力凝聚力的话语紧密相连——“同人民在一起”。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美丽的玉树在大地无情的痉挛中猝然倒下,千年古镇结古瞬间支离破碎,数万高原儿女承受着撕心裂肺的伤痛。
“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正在国外访问的胡锦涛总书记果断决策压缩出访行程提前回国。
“同人民在一起!”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情牵玉树震区、心系灾区人民,纷纷于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或亲临一线指挥救灾,或以各种形式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抗震救灾战斗。
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骆惠宁十余次赶赴玉树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玉树高原,在只有冷暖之分而几无春夏秋冬之别的结古镇,这场气吞山河的生命大救援,以“一场在高原高寒地带进行的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援活动”而载入史册——
最大程度搜救了被困群众,最快速度转移救治了受伤人员,最大可能安置了受灾群众,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损失……
在一起,战胜灾难有了力量;在一起,灾后重建又在延续奇迹。
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重建动员令: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
青海省委、省政府郑重承诺:科学重建、依法重建、高效重建、和谐重建,“苦战三年,跨越二十年”!
这是震后半年,恢复重建的“玉树时刻表”——
震后第2天,青海赴四川汶川灾区考察学习重建经验的工作组已经启程;
震后第20天,玉树禅古、甘达村新社区建设奠基,玉树灾后重建正式拉开序幕;
震后第61天,国务院批准并印发《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震后第86天,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第一批项目开工仪式举行;
震后第187天,首批34户农牧民喜迁新居……
恢复重建并非简单地恢复,而是着眼于玉树的战略地位和长远发展。
“规划设计必须体现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地域风貌。”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匡湧说,规划设计是基础性工作,决定着玉树的整体风貌、形象和未来。很大程度上,灾后重建水平取决于规划设计水平。为此,他们组织协调省内外56家规划设计单位和规划设计人员开展了历时3个多月的“千人规划设计大会战”。
“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玉树所有重建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所有规划都邀请全国领先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聘请一流的规划设计专家、建筑大师指导、把关,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我国建筑师最高荣誉奖“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崔恺等著名建筑大师都参与其中,并广泛吸收民族民俗、历史文化、工艺绘画方面的专家参与编制。
1月23日下午,玉树灾后重建十大重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在西宁举行第五轮汇报“审查”。玉树藏族自治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宗教界人士和州县相关人员听取汇报,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青海省副省长马顺清说,对于设计方案,如果州县老百姓和民族、民俗专家不满意,工程就不实施、不开工,直到满意为止,通过对规划设计的反复修改、优化提升,使设计方案让玉树人民高兴,让玉树人民满意,让玉树人民喜欢。
玉树地处三江之源,高原生态脆弱。“全面落实生态保护和建设各项措施,努力实现灾后重建环境零污染,生态保护100分。”青海决策层的认识坚定而清醒。
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生态重建、绿色重建、低碳重建成为玉树的不二选择:
为保护环境,减少树木伐移数量,项目施工调整扎西科路设计方案,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树木;
桥梁施工时,进行围堰施工,确保泥浆不污染河道;
道路施工时洒水作业,减少扬尘,保持附近受灾群众较好的生活环境;
选用液体沥青替代固体袋装沥青,消除了大量的包装塑料袋造成的生态破坏隐患;
设计了给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新玉树城市功能健全,更为绿色环保。
拟建的玉树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就是绿色重建的注解。
填埋场必须不渗不漏、不污染当地水土质量,如何确保防渗系统工程施工质量达到这样的要求?
施工单位绷紧了这根弦:一定要强化对防渗结构的检验、检测,防渗材料原材进场按规范批次进行检验,保证不合格产品不进入工程实体,防渗结构连接部位100%进行检验,所有焊缝100%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这场迄今为止在高原开展的最大规模灾后重建,在有效施工期只有短短数月的情况下,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不到半年时间,开工建设298个项目,实现投资50.1亿元,完成了大部分农牧民住房重建,开工建设大部分城镇居民住房,全面完成可修复住房维修加固。部分受灾群众喜迁新居,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基本完成了400多万方的拆危清墟任务,为完成三年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安排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项目。共和国将以人为本的实践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
“依山傍水的校园里,教学楼造型新颖而别致;学生公寓整洁大方,让人神清气爽;红色的塑胶跑道、绿色的草坪足球场是我们锻炼身体的好地方……”玉树六年级学生尕玛求吉拉毛在作文中写下的这个愿望很快就将变为现实。
重建中的玉树州第一民族中学1、2号楼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今年9月,这所学校会成为一流的标准化学校——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体育馆、操场、附属建筑以及标准跑道和室内篮球场,设施齐备且颇具藏族风情。
整个玉树灾后重建中,开工最早、进展最快、建成最多的是学校、医院、住房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项目。
事关民生的一大批项目快速实施,第三完全小学、州红旗小学等13所学校、玉树州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藏医院等一批项目主体工程已封顶,今年下半年即可投入使用。
皑皑雪山下,潺潺流水旁,玉树县甘达村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新居跃入眼帘。红色房顶,灰色墙裙,淡黄色的墙体,给人一种视觉的美感。
走进70多岁的文江老人家,燃着牛粪的火炉不时窜起火苗,壶里的酥油茶飘出诱人的香味,房间温暖如春。他的老房子在地震中垮了,老人高兴地拍着墙壁说,“你看这房子多结实,真没想到这么快就住进了新房,政府发给我们的大米现在还有几袋没吃呢。”
4月9日,在距哈秀中心集镇约60公里的甘宁村二社居住点,扎西多杰一家的帐篷紧挨着新房地基,29岁的他穿着皮夹克、牛仔裤,曾外出见过不少世面。
扎西多杰说:“我去看过几处建好的房子,党和政府给牧区设计的这种新房子很棒,现在就盼着我家的房子早点盖好。”听到项目管理人员说新房子会在7月草原最美的季节交钥匙时,扎西多杰抱着孩子开心地笑了。
到了年底,数万人将像扎西多杰一样搬进永久性新居。
今年是灾后重建的关键之年,将安排投资200亿元左右,城乡住房和公共服务建设仍在优先安排之列——
全面完成农牧民住房重建,完成90%的城镇住房重建,实现全部农牧区居民和80%的城镇居民入住新房;
优先安排学校、医疗卫生方面的重建项目,确保完成规划任务的70%,明年春季开学时,灾区所有中小学生在永久性校舍学习;
有序恢复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信息服务等设施,年内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完工50%以上。
春到高原。初春的结古镇俨然一个大工地,地震废墟已被清理得所剩无几,到处塔吊林立,工程车辆川流不息,数万重建大军再战高原,格桑花儿又将漫山遍野开放。
其实,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更让人难忘。寒风蚀骨之际,冬季长达7个月的玉树,漫长而寒冷,如何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成为最大的民生难题。
帐篷暖心才暖。在扎西科安置点,村干部智扎才仁说:“政府啥都替我们想到了,家家生活都有保障!”他掰着指头一笔笔算着政府补助群众的经济账:两批“四金”、火炉购置、取暖补助、低保补助、临时物价补贴、帐篷户生活补助……“每人去年平均领了3000多元。”
青海省常务副省长、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徐福顺介绍,去年向受灾群众共发放各类补助资金8.3亿元,人均达到3730元。
在藏族群众聚居区,如何在重建中保护和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关系着藏族同胞的基本文化权益。
4月10日下午,结古镇的新寨嘉那玛尼堆旁,转经的人群络绎不绝。地震中,这座举世闻名的玛尼堆一些地方出现了严重坍塌,8座吉祥白塔中3座完全损毁。
震后,青海省文物部门立即展开紧急清理抢修。目前,这个世界最大的玛尼石堆已被初步修复。目前,新寨嘉那玛尼石经城景区整治项目已经入选玉树重建十大标志性工程,目前仅修缮方案就进行了21轮论证,青海计划将修缮后的石经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正在嘉那玛尼石堆旁转经的尕松白玛说,政府正要组织的修缮是对藏文化的保护,符合藏族群众的心愿,“希望能够保留原有的特色,把经常积水的路修好,把周边打扫干净,让大家有一个更好的转经环境。”
在今年的重建规划里,青海将努力完成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宗教活动场所修复重建任务的60%。玉树州87座寺院的修复重建与灾后城乡住房建设同步开工、同步建设。禅古、当卡、让娘等25座寺院今年完成主体工程,其余62座寺院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文物保护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在遵守工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前提下,玉树州将组织民间的能工巧匠参与抢救保护,完善和延续传统建造模式,做到修旧如旧。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安民、助民、富民、乐民——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重建理念,抚慰了灾区群众的创伤,唤醒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与激情,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为恢复重建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
一声令下,数万援建大军,转战雪域高原。讲大局,讲奉献,用非凡的毅力、智慧和心血托起新玉树。对口援建的“中国力量”再度出手,又一次展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去年6月20日,国务院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小组召开对口援建工作会议。
一声令下,北京、辽宁2个对口支援省市,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水利电力集团4大央企,选调精兵强将,集中优势力量,星夜兼程,赶赴玉树。
在玉树重建的战场上,有参加过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一流施工队,有建设三峡大坝的王牌军,有参加修建过青藏铁路的突击队,有来自援建四川什邡地震灾区兵不卸甲的建设者……
“重建玉树市政设施的队伍是修建长安街的队伍,参与玉树城市建设的队伍是修建鸟巢的队伍。我们把‘绿色、科技、人文’奥运理念和建设经验,全部用到了玉树重建中来。”北京市政路桥控股集团玉树援建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林秋介绍,重建玉树,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经验,更要有先进的理念,北京市政路桥控股集团就提出响亮的要求——“首善标准”。
玉树人口中97%是藏族,只有“人文援建”,充分与藏族文化结合,才能体现出这里的民族特色、区域特色。
这里,对桥梁提出一桥一景的要求,路灯外观“原汁原味”体现藏族文化;藏传佛教崇拜神山神水,相关施工必先与当地寺庙充分沟通,取得理解和支持。
这里高寒缺氧,环境特殊,必须遵守规律,科学援建;必须充分考虑高原降效问题,配足人员设备方能胜任繁重的援建任务。
这里山谷狭长,今年七八月份预计援建大军增至十余万,交通、配给、空间必须提前制定周密预案。
这一系列高标准的背后,是一个个超乎寻常的挑战。
北京市对口支援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指挥金焱说,“一直在和时间赛跑,一直在挑战身体极限。我们去年6月22日接到任务,30日拉队伍上山,7月10日第一批项目开工。”
当下时值4月,玉树的暖季姗姗来临,但在艳阳高照的工地,转眼也会飘起鹅毛大雪。早晨冰封路面,中午却是烈日刺眼。工人们说,“这里,一天经历四季。”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一上来,高原地区复杂多变的气候还是大大超出了建设者的预料。去年6月中下旬,中国中铁正在玉树县赛马场开始搭建指挥部驻地。不料天气陡变,狂风瞬间席卷空旷的驻地,帐篷被掀飞,板材随风飙舞,豆大的雨点随之打下来。无处躲避,大家在相互呼喊中,冲在风雨里抢救帐篷物资。
气候恶劣、设备降效、高原反应、物资短缺,建设者来到这里首先面对的,是适应高原。每一个人,对此都有着难以磨灭的印象。最初一段时间,往往是在发电机的轰鸣中,熬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结古镇的夜晚,常常是大风呼啸。北京市政路桥控股集团工作人员曹爱明结婚不久,他说,每天这个时候,最想家。
一个让人难忘的细节是,北京援建者们的手机彩铃,用的都是电视剧《回家的诱惑》的主题曲。不少援建者说,“别说干下去,就是在这坐下去,对自己的意志、品质都是极大的挑战。没有些品格,是干不下来的。”
这里白天紫外线强。有一位同志回家探亲,在首都机场,爱人和他擦身而过,竟然没有认出来他。他黑了、瘦了,“像变了一个人。”这里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小小的感冒在这儿就有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的危险。这里还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问题,有个同志搭帐篷,睡地铺,醒来脸上爬的全是蚂蚁……
但是对于援建的每一名将士,他们得到了最好的回报、最大的收获。去年10月12日,从四川什邡完成援建任务转战玉树的时候,全城欢送,群众把他们堵在路上,5分钟的路,走了1个小时。
“所有苦,所有累,都值了。他们感谢的不是我们某个人,他们感谢的是这个国家。”所以到玉树,大家抢着来,“能够参与援建,成了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荣誉,一把衡量价值的标尺。”
从汶川到玉树,变换的是场地,不变的是理念:不仅要帮助受援地区度过一时之艰,更要谋划长远发展。
青海明确提出,把产业重建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北京也制定了“五年规划,十年努力”的长期帮扶计划,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万分之八的专项资金,今年已安排资金1.6亿元,对口支援期为10年。他们计划为新玉树注入全新的管理理念,为玉树州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援建不仅仅是“交钥匙”,更是“装引擎”、“注能量”,为重建完成后的发展提供了全新动力。
“多难兴邦”
在灾难中挺立,在困境中奋起。各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灾区干部群众坚定坚强坚韧,自信自强自立,争做恢复重建的主力军,闪耀着中华民族在不屈中前行的精神品格
4月9日正午,敲开玉树县人民医院院长才仁松保的板房办公室。他起身欢迎,我们才看到,他的左手,还插着输液的针管。
一旁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才仁院长身患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塞,还有多种并发症,他靠着毅力带病坚守,地震发生以来从未离岗。家人同事多少次劝他去省里住院治疗,他都摇头。
“我是医生,知道自己的病。我还是党员,半点不敢松懈。我只盼有生之年多做点事、多尽份力。”
在这片重山包围的高原腹地,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各族受灾群众谱写着血浓于水的民族团结颂歌。
在玉树县小苏莽乡,一位藏族阿妈拉永,用藏语说个不停,一肚子话想要倾诉。她怀里抱的外孙女,出生12天就遭遇了地震,爸爸妈妈在坍塌的房屋中遇难,是解放军把这个小生命从废墟里救出来,从此她有了自己的名字——金珠卓玛。
拉永说,之所以叫“金珠”,就是要感谢“金珠玛米”解放军。前不久,小金珠生了病,还是解放军“杨叔叔”出钱,送她到医院治病。
拉永说不上“杨叔叔”的名字,只知道他们都是穿军装的解放军,只要需要,他们总能出现,他们的恩情说不尽,道不完。
在玉树州孤儿学校,有一位与共和国同龄的志愿者孙女士,她是北京的一名退休职工,已是震后五上高原,这次准备待半年。说起当志愿者的动力,孙女士特别感慨,“你会觉得藏族同胞感情特真挚,他们给你的那份爱比你付出的要强大得多!”
援建者与当地群众之间,用行动传递着爱,用行动加倍回馈着爱。
去年8月13日,滂沱大雨下到深夜,结古镇扎西科部分农牧民帐篷内涝被淹。中国水电集团连夜抢险。一夜水战,当天色渐亮,抢险队员一个个浑身湿透。险情排除了,藏族老阿妈手捧热腾腾的奶茶,一碗碗递到建设者手中。
在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重建工地,灾区各县乡村干部组织群众“捧一碗奶茶、送一桶酸奶、献一条哈达、唱一曲赞歌”,为援建单位和施工企业宰牛羊、送茶水、送酸奶、献爱心。玉树县上拉秀乡群众还自发集资7000元购买菜牛,送到援建施工企业,让建设者改善生活。
为了充分发挥当地干部群众的重建主体作用,玉树州委州政府组建配套组织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派出418名县乡干部奔赴农房集中建设点现场办公、蹲点指导督促,促进了项目建设的进度。
扎西科路边的结古镇扎西克鲁村,村民尕松满头满脸都是灰尘,双手不停地搬挖砖石,他说,这毕竟是自己的家,不能光靠别人。
尽管缺乏工具,许多村民还是加入了清墟队伍,徒手劳作。称多县组织5支农牧民施工队开展农村住房建设,加入了重建大军的行列。
结古镇二级公园的道路旁边,受灾群众斯他开的经文店铺,一直在帐篷里经营。斯他说,“生意还不错,随着重建,生意会越来越好,生活也会尽快步入正轨。”
在结古镇当代路,整齐的板房驻满了商家。肉食店老板姜海燕的冷库在地震中损失惨重。现在,她的生意特别好,“光早上就卖给工地1000多斤冻猪肉,一天下来能卖2万多元。”
结古镇周边,一排排新建的温室大棚蔚为壮观。
玉树的草莓熟了。结古镇代格村村民格来捧出自家温室种植的草莓请客人品尝。他说,去年,他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帮助下种植了新型温室蔬菜,没想到收获这么快。
走进一个个温室,草莓、辣椒、西葫芦、油白菜竞相生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古老的玉树,在这个春天,必将再一次焕发新的生机,开枝散叶,昂首向上,挺立于三江源头。(郅振璞 周东平 陈沸宇 孔祥武 王汉超 王梅)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