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湍河渡槽施工现场。
中线工程示意图。
核心提示
25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干线主体工程全部开工,中线工程进入连线建设阶段,向通水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按照规划,2013年底中线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全线通水。饱受缺水困扰的北方地区百姓,能否按期喝上长江水?
工程难度
今后3年,要完成2/3的投资;需攻关三大技术难题
当前,南水北调进入建设高峰期,也是确保按期通水的关键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南水北调工程累计完成投资906亿元,去年一年的投资相当于前7年总和,但工程开工8年来仅完成总投资的1/3,这意味着今后3年要完成2/3的投资,任务重、工期紧。
为确保实现通水目标,南水北调倒排工期,量化考核,确定了难度最大的41项控制总工期的单元工程,其中中线工程有16项,重点攻坚,全速建设,力争到2011年底,使这些控制性工程完成过半。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张野说,今后中线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在黄河以南,该段工程包含了干线全部16个总工期控制性项目,最晚完工时间为2013年10月11日。啃下控制性工程这样的“硬骨头”,中线工程将具备通水要求。
按照今年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目标——全年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80%以上,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总工沈凤生说,膨胀土、高填方、高地下水位是当前制约中线工程建设的三大技术难题。
据悉,膨胀土地段明渠渠坡处理技术是世界性难题。南水北调中线膨胀土(岩)的渠段累计长360公里,约占中线总干渠明渠的1/3。“膨胀土遇水膨胀,就成了‘橡皮泥’,解决不好将影响输水安全。”沈凤生说,目前已经初步确定回填为主的技术路线,关键措施是将膨胀性渠坡一定厚度内换填为非膨胀性土。
高填方是中线工程面临的又一难题。中线总干渠约620公里属于填方渠道,最大填方高度达23米。沈凤生说,高填方意味着要在许多地方修一条10米高的地上河,黄河以南渠道设计流量超过300立方米/秒,如果质量控制技术解决不好,后果不堪设想。为此,一方面强化工程措施确保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建设过程全面监管。另一方面加强应急手段,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所有渠道可以立即关闭闸门。
此外,高地下水位也是制约中线工程的重要难关。中线工程沿线穿越高地下水位渠段约470公里,其中地下水位高于设计水位的渠段160多公里,高地下水位渠段技术处理不好,将给渠道施工和运行带来安全隐患。沈凤生说,目前专家已开始对相关渠段地下水进行科学评价,通过深入试验研究,科学比对,优中选优,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工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