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的尴尬晚年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养老差距,是更大范围的“双轨制”。只有真正立足“城乡平等”,完善制度保障,向农村老人释放更多的人文情怀,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每次去乡下采访,看到坐在村头聊天的老人,我就想起祖母。
再过两个月,就是祖母去世5周年忌日。作为中国农村一名普通的老人,80多岁后,祖母靠叔叔提供粮食,仍然自己生火、做饭。直到临终前几年,祖母才轮流在两个叔叔家里居住。后来,一次意外导致祖母腿部骨折。卧床半年,祖母不幸离世了。那年,祖母已近89岁。
缺少经济来源,在晚年一个人孤独生活,这是当前大多数农村老人的现状,折射出中国农村养老的尴尬。
从狭义上讲,养老双轨制是指城镇企业职工和公务员、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差别;而广义上讲,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养老差距,则是更大范围的“双轨制”。
无论是企业职工还是国家干部,无论有怎样的制度差别,年老后,城镇居民总是有一定的制度保障;而在大多数地方,农村缺乏完善的养老制度,农村老人养老,主要靠家庭。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农村家庭规模也在逐渐缩小,家庭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正加快步入老龄社会,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比城市更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转移,农村“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农村老人既无经济积累,又少知识储备,在“421”倒金字塔形家庭结构下,年轻人生活压力已经沉重,老人又何以安度晚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