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5月19日,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彬江镇大浦村,一名农民站在因旱无法栽种的稻田里,束手无策。
海口网5月27日消息 本应雨水充沛的鱼米之乡,正在遭遇历史罕见的旱情。干旱还将持续多久?是否对粮食生产带来影响?新华社记者请气象、农业专家,对此作出解读。
旱情究竟有多严重?
当前的旱情究竟有多严重?
中国气象局气候监测显示,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
“造成长江目前这种水位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前一段时间长江流域少雨。”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周斌介绍,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同期偏弱,位置偏东,水汽难以输送到内陆地区,不利于冷暖气流在江南交汇形成降水。
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水体面积减少明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部分地区出现饮水困难。
最新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长江干流各控制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至70%。湖北东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中央气象台预计,26日起,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晴热天气为主。27日至29日,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将出现日最高气温达34-36摄氏度的晴热或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旱情将持续或发展。
相关新闻
湖北湖南等地旱情严重 洪湖湿地恢复需10年时间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蔓延 通胀预期“旱”中见涨
长江淮河罕见旱情致电煤船受阻 江苏电网告急面临缺煤
旱情助涨粮价推升通胀 机构预测5月CPI还将飙高
三峡工程超常规为中下游补水应对旱情
中国南方多省市旱情持续 三峡放水量进一步加大
旱情带来短期影响 农业板块仍是资金最好避风港
南方多地降雨未能“解渴” 部分地区旱情或加剧
旱情对物价整体影响或有限 助推淡水鱼价格快涨
应对最严重旱情 湖北启动史上最大规模人工增雨
旱情对粮食生产造成什么影响?
记者从农业部种植业司了解到,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粮食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和13%左右,早稻和双季晚稻面积、总产分别占全国的54.3%、55.7%。
发生在“鱼米之乡”的旱情究竟会对粮食生产带来哪些影响?
“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旱情将对早稻、棉花、蔬菜等在田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和中稻育秧栽插造成不利影响。”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正研级高工宋迎波说。
农业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5月21日,湖北、湖南、江西3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204万亩,其中早稻受旱958万亩;水田缺水970多万亩。旱情主要集中在湖北大部、湖南洞庭湖区以及湘西的山地丘陵地区、江西鄱阳湖区。
令人欣慰的是,此前的降水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地区的旱情。宋迎波告诉记者,5月21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明显降雨过程,强降雨区域基本与重旱区重合,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中稻育秧栽插十分有利。
截至5月23日,湖北、湖南、江西3省农作物受旱面积760万亩,比21日减少2444万亩;水田缺水690万亩,比21日减少280万亩。其中,湖北农作物受旱面积由降雨前的1959万亩下降到721万亩;江西农作物受旱面积由降雨前的300万亩下降到39万亩;湖南945万亩农作物旱情基本缓解,三省旱田作物和早稻旱情基本解除。
各地各部门积极抗旱保生产
“我们常说湖广熟,天下足。长江中下游历来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地区,旱情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朱信凯说。
面对部分地区严重旱情,各相关部门和地区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努力抗旱保生产。
农业部先后4次派出由部领导和司局级领导带队的工作组,深入重旱区调查了解旱情,开展抗旱督导,指导落实科学抗旱措施,努力把灾害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确保春播作物面积稳定,目前,三省早稻栽插已结束,比去年增加150多万亩。
各级气象部门抓住此前降雨过程的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大规模的空中和地面增雨作业。中国气象局表示,将密切监测未来天气变化,抓住一切有利条件全力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国家防总大幅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缓解沿江城乡供水、灌溉引水和航运压力,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旱用水及航运安全。
受影响省份动员力量和资源,投入到抗灾当中。
湖北省启动自然灾害救助三级响应,并派出多个工作组赶赴荆州、黄冈等地调研旱情;江西各地也加大抗旱投入,截至目前,共投入抗旱资金2.12亿元。机动抗旱设备41万台(套),临时解决群众饮水困难11.23万人。
“更要发挥当地科研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朱信凯说。他同时建议,建立长效防灾减灾政策体系,加大农业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业投资过于短视和低效的现状。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