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5月31日消息 中国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国际收支双顺差局面还未扭转。日前,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师陈建奇在FT中文网发表文章《谁在为中国央行买单?》文章认为,为应对外汇占款对冲压力,央行采取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及财政存款等多样化手段,虽然换来了货币政策操作空间,但却以巨额冲销隐性成本为代价。存款性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承担了大规模的对冲成本。
陈建奇指出,存款准备金率和财政在央行的存款(以下简称财政存款)是央行的两个对冲工具。从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33次,累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3个百分点,由此收缩基础货币达33416.09亿元,对冲外汇占款比例高达58.69%。同时,财政存款从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累计增长26047.72亿元,对冲外汇占款比重为13.09%(财政存款增加,相当于从流通中吸收等量的基础货币)。
文章认为,存款准备金与财政存款累计对冲外汇占款比重超过71%,而同期央行票据对冲比例仅为16.79%。央行为何更倾向于用前两个工具来对冲外汇占款?究其根源,在于利息成本的低廉。当前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62%,财政存款的利率仅为0.36%,都显著低于央行票据利率。
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文章分析指出,存款准备金本质上是存款性金融机构“上缴”的资金。央行通过压低存款准备金利率获取的收益,源于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利润让步。然而,存款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等手段,部分或者全部将存款准备金负担转嫁给接受贷款的主体。“最后出现的局面是,存款性金融机构、企业或居民等微观主体,共同分担存款准备金对冲外汇占款的隐性成本。”
在分析财政存款时,文章认为,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源自政府税费及债务收入,属于全体中国公民的资产。但央行却将其压在库底对冲外汇占款,并以低利率支付利息,由此节约的对冲成本显然是以财政存款利息损失为代价,这将增加未来全国公众的纳税负担。换句话说,财政存款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由全国纳税人共同承担。
相关新闻:
4月外汇占款环比下降 热钱流入乍露放缓迹象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