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陈妹英(左)在课前复习
海口网消息6月7日 5月31日晚6点,跟往常一样,60岁的陈妹英走进福州市教育局六楼的扫盲班教室。离上课还有一个小时,她翻开书本,认真地复习着。
陈妹英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上世纪50年代家里穷,无法上学,7岁时,弟弟得了大病,为照顾他,她从此与课堂无缘。“不识字太苦了”,她说。因为大字不识,她常常坐错公交车,即便是坐对了,也经常会错过一两站;生病不敢去大医院,那里对她而言是个迷宫,病历本上的基本资料也不会填;更为尴尬的是,有时上餐厅,男女厕所还怕走错。
陈妹英是该扫盲班30多位“老学生”中的一员,扫盲班圆了她50多年来的识字梦。尽管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然而每周一、三、五晚的扫盲课,她从未落下。如今,1个多月来的学习成效初显,课本封面上“福建省扫盲课本”7个字,只有“盲”字一时认不出。
30多位“老学生”风雨无阻
“帆、步、云……”在班里免费发放的写字本上,林珠玉写下一个个清秀的汉字。对于这位班里年龄最小的学员,扫盲,意味着找回自信。
1977年出生的她来自福清,7岁读完一年级便辍学了,只学了几十个汉字。“18岁去台江那边的珠宝城打工,不识字,收银员都当不上,只能做苦力活,帮人家加工珠宝”,那段经历,林珠玉印象深刻。
如今,丈夫将生意做到了福州,两人买了房、安了家,然而由于不识字,林珠玉感到寸步难行。“有一次,我帮老公去银行贷款,对方拿来一堆表格,我一下子傻眼了,事情不仅没办成,自信心还受到很大打击”。
来班里报名时,她觉得“很丢脸”,但咬咬牙,坚持了下来,现在,她“一天比一天自信”。
在30多个固定学员中,一提起叶女士,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叶女士来自连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报纸上看到福州开办扫盲班的信息,在儿子的鼓励下报了名。从第一节课开始,每逢上课,她就从连江坐车来到福州,下课便匆匆赶回,车程来回两个小时,风雨无阻。
淳朴、腼腆,是扫盲班学员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对于上课这件事,大家都是一丝不苟。30多位学员年龄大多四五十岁,以女性学员居多。
扫盲班老师和他的特殊课程
从福州市教育局退休后,杨荣当上了扫盲班老师。在学生的印象中,他“课教得好,又很有耐心”。
扫盲教育主要教学员识字、书写,在此基础上组词、造句,并学会一些简单的计算和生活常识。一个晚上两节课,一周3天,3个月80个课时。根据扫盲教材,学员毕业后,将认识1395个汉字,并学会简单的数学计算。这看起来简单,教起来却难。
学员们大多都已中年,记忆力下降是最大的障碍,“有时刚讲过的生字,转眼又不认识了”。针对这类情况,杨荣每堂课后都布置作业,课前给学员们小测,并且滚动式复习学过的知识,不断巩固学员记忆。
他说:“相对于小孩而言,成人理解力更强,注意力更集中,要细心地找到他们的优势,因材施教。”
每节课开始,杨荣会纠正学员作业中典型的字、词、句错误。在5月31日的这堂课中,他说:“很多学员把‘我在做作业’写成了‘我再做作业’,表达了不同的意思,‘再’字到底怎样用呢?可以这样表达,‘吃完饭,我再做作业’。”
每次教新课文,杨荣别出心裁地使用“双语”教学,普通话和福州话并用,并配合手势等肢体语言,尽量让学员们理解、熟记。
他对学员赞不绝口:“最让我感动的是,有次下暴雨,一位学员衣服湿透了,急忙赶回家,还以为不来了,她居然换了一件干衣服继续来上课。”此外,有些学员上完一年,舍不得离开,第二年来还会继续上。他说,学员们的强烈求知欲感染了他,上起课来格外有激情。
榕今年还将有1700多人脱盲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扫盲行列。
“老师,我能不能也来上课?”在5月31日的课前,44岁的余华英腼腆地表达了参加扫盲班的意愿。“可以,只要登记一下身份证就行”,在登记好身份证号码后,杨荣为余华英免费发放了扫盲教材、计算器、字典、笔记本和课程光盘。
去年,在福州市教育局举办的两个扫盲班,已经使30多位学员脱盲,这样的扫盲班,全市共有37个。据市教育局初教处刘处长介绍,2010年,全市共有15至50周岁青壮年文盲7644人,对此,福州市投入96.56万元经费,共扫除文盲3553人;今年,根据市教育局下达的任务,又将有1700多人脱盲。
“我们希望能多学一些,最好能有第二套教材,用来强化学习。”采访结束前,叶女士向记者说。
“年年都来,可教材从来没换过”,“一年远远不够,要是能多学点就好了”,学员们你一言我一语,道出心声。
杨荣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希望扫盲教室能有一部电脑,对学员进行多媒体教育,“这样,教材附带的光盘就可以物尽其用了”。
据了解,福州市教育局内扫盲班课程安排于每周一、三、五晚上,需要参加扫盲的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可直接报名,报名热线:87113901、83313082。
相关链接:
海口龙华区检察院学习换届纪律 确保100%知晓率
陈辞率队赴白沙等中部市县学习考察 借鉴干事创业经验
四川一盲女“听书”4年完成大学自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