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的面纱,一个又一个被揭开了,如全国卷《彩票代购中奖的分配问题》、四川卷《总有一种期待》、广东卷《回到原点》。像往年一样,作文题一公布就引发热议,有赞有弹,有首肯的,也有说不中听的。
其实,无论是褒是贬,都表达了公众对高考作文题的关注,都寄托了公众对作文题走向的期待。这种期待的旨意很明确,就是希望高考作文命题更科学、更多元、更契合民意。
在科举时代,一篇文章定终身,正所谓“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如今科举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国人对文章十分看重。也正是如此,每年高考语文考试一结束,高考作文题就备受关注。高考作文题直接反映了语文卷的脉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也可以说,高考作文题是教育改革的一块试金石。
回望30多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也许每个人都会感叹:时代的巨大变化,直接造就了作文题的巨大变化。不妨采撷几篇予以剖析。比如,1977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市的作文题是《我在战斗的这一年》;1981年,读《毁树容易种树难》;1985年,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关于环境污染的信,呼吁尽快解决;1993年,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1996年,给两幅漫画《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要求为漫画配说明文,再写一篇“我更喜欢漫画《》”的议论文。
进入21世纪,2000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007年,全国卷Ⅰ为《人生,诗意还是失意》,而地方作文题有《怀想天空》、《行走在消逝中》、《诗意的生活》等等。
简单分析一下,即可发现30多年来高考语文题的变化,凸显了三大特点。其一,逐渐淡化意识形态,由宏大叙事变得更为个人化、情感化。比如从《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到关注种树、污染,再到医院乱象。其二,从现实化变得诗意化、散文化。比如从关注补课报酬到《诗意的生活》。其三,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全国一张语文卷,作文题是统一的,而进入2000年以来,各地尝试单独命题,作文题也变得多元化。
这三大变化,令人亦喜亦忧。喜的是,由单一化变为多元化,彰显了各地教育改革力度加大,推动高考命题丰富,也有利于考生发挥各自特点。忧的是,作文题越来越诗意,离现实越来越远,显然不利于培养考生关注现实的情怀。最关键的是,现实中不少问题确实值得关注,即以曾经的高考作文题为例,无论是污染问题还是毁树问题,无论是医院乱象还是补课报酬问题,都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这样现实问题不必忽视。
我们不妨从变革作文题入手,不断推动教育改革走向完善。诚如人民日报刊文所称,高考改革已经无法再修修补补了。一方面,它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以更大决心推进;另一方面,也需谨慎前行,避免各种有损于公平正义的情况发生。高考作文题改革得越成功,才越能契合民意,助推教育改革。(王石川)
相关新闻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世乒赛成北京高考作文题 国乒包揽五金成话题
名师点评2011海南高考作文题:审题易 拿高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