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情侣分手率达81.7%
恋爱,是一门只能自学的必修课
和小良谈恋爱的时候,小静牢记父母的教诲:不要让恋人为自己花费太多,买单最好AA制;恋爱后新增的支出,向家里开口要就行了;不可贪图贵重礼物,以免被对方看不起……
小静和小良是“异地恋”。在一起的第二个月,他们就研究了中移动的各种套餐。再后来,小静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将短信改作飞信,电话改作视频。即使送礼,也大多是十字绣、围巾这种礼轻情意重的手工制品。两人还在网上开了一个博客,每日更新,聊些生活中发生的事,互相鼓励。
他们的恋爱开销,几乎都花在见面上。小良每次来看小静,花费要超过3000元。但让小静骄傲的是,他们从未因恋爱给家里增加负担。两人都在外面找了兼职,少则每天30元,多则每天120元。有时学校搞推广活动,需要15元一小时的临时场务,小静也会积极参加。
小静觉得父母教她“坚持AA制,坚持省钱”的原则和其他人有点格格不入,就像朋友们评价的那样——“太柏拉图了”。
其实,如今的大学生很少能从长辈那里得到爱情指导,这门必修课多半需要自学。即使父母师长想提供一些建议,往往爱莫能助。
Simon公布自己恋爱的消息后,父母问他:“你想过爱情意味着什么吗?你能向对方承诺未来吗?”有了后来的经验,他才逐渐明白父母的意思,“谈恋爱就是请客吃饭”,付出的是真金白银。他和女友同城不同校,一个在闵行读书,一个在奉贤上学,见一次面要花的路费最少就要20元。两人每周约会的内容大同小异:吃饭、唱歌、看电影、购物。“一条龙”下来有时要三四千元。
有一次,Simon对女友说:“我们花钱是不是太多了?是不是要省着点花?”说完以后他感觉“气氛顿时尴尬起来”。Simon就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情。他觉得,以女友的家庭条件,每月2000多元的消费已算克制,作为男人还斤斤计较就太丢人了。
为了承担起恋爱支出,Simon一口气接了三份家教。尽管生活费和家教费加起来让他的月收入几乎赶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水平,但Simon对自己却极省:平时只吃食堂,周末回家搭伙。除了必须买的生活用品,很少有额外消费,三年多没有买过新手机。
小莫也为自己的恋爱支出算过一笔账,结果发现他和小柳的“恩格尔系数”出奇的高——每个月1000多元几乎都花在了吃饭上。“难道我和她在一起是为了找个饭搭子吗?”但当小莫回想起当初的心情时,承认“希望有人陪着吃饭”是他追求爱情的重要原因。
“跑到食堂里一看,身边人都成双成对,自己却一个人,孤零零的,多难受。”无论承认与否,小莫的这种心情是许多大学生的缩影。当下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爱情让他们品尝到了寄托与付出的美妙。
但是在真正接触了恋爱之后,许多人的想法都改变了。
“下一次谈恋爱,我一定不会再那么稀里糊涂的。我要先立业,要用自己的能力让喜欢的人幸福。”有过一次失恋经历的Simon说,爱情的意义不只是排遣寂寞,它还包含了承诺和责任,而承诺和责任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它们必须以物质为基础。
“等到毕业以后,不知道还能不能遇到这样单纯美好的爱情。”小静感叹。此时此刻,她和小良还无需面对种种现实压力,交流、思念、体谅、扶持……他们为恋爱投入的“精神成本”远大于“物质成本”。小静担心,终有一天他们会无奈地忘记如今视如生命般珍贵的东西,转而去计较柴米油盐的一分一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