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西亚说,她目前还不是很了解中国为什么要降低速度。不过能坐上新火车,依然非常高兴。“巴西未来6到8年估计都很难出现这样的火车。此外,我觉得最棒的就是这里有美丽的会说英语的‘高姐’”。
新客人似乎对一切都充满好奇,而已经在中国呆了22个年头的Ted Plafker的表现就很是“淡定”。这位英国《经济学人》周刊驻华记者自上火车起,就开始用汉语和列车工作人员侃起了大山。
Ted Plafker回忆说,他第一次在中国坐火车还是1989年,当时从北京到广州花去了40多个小时。他表示,对比来看,坐上今天这样的列车,感觉实在是太好了,唯一的缺点就是列车行驶过程中无线网络一直时断时续。
Ted Plafker表示,对于中国高铁的发展,他和他的欧洲朋友们并不感到新奇。一方面,欧洲一些国家已经有了高铁;另一方面,考虑到中国这些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其在铁路建设上的大步向前也就自然不会令人惊讶。
正因为如此,Ted Plafker更关注高铁背后的故事。“高铁的成本、知识产权问题还有中国铁路建设中的一些腐败现象,可能是我的读者想要我去了解的东西。”
和外国媒体不同,港澳媒体所关注的东西更有本土的味道。香港经济导报高级记者张涵表示,对京沪高铁最深的印象就是宽敞。而座位下有电源插座的设计也让这里比一般列车更显人性化。
张涵表示,相比于乘车感受,香港读者可能更想了解这条线路在盘活沿途商业和地产方面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我个人看来,京沪高铁将逐渐盘活沿途的商业圈,尤其是在三四百公里左右的中距离上,其效果将尤为明显。不过,所谓高铁拉动地产,可能还处在炒作概念的阶段。”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