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运输中转站。
现状
规模生产“技术顶尖、设备一流”
记者调查发现,在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存在的“地沟油”加工窝点,从原料供应到成品销售,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记者实地暗访后深感震惊。
首先,生产规模惊人,日加工能力动辄以十吨计。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曾是泔水油黑工厂的集中地,几年前,因媒体曝光,当地“泔水油”加工业受到重创,但如今,又有死灰复燃之势。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家工厂占地一亩左右,分为两大部分,加工车间集中在北半部分。车间外矗立着3个高近10米、直径三四米的柱形大铁罐。据附近村民介绍,这就是储油罐,工厂的日加工能力在20到30吨。
记者在天津一家“地沟油”加工厂也看到了好几个这种储油罐,工厂负责人说,他们的日加工能力在30吨左右。在天津还有数家类似的工厂,日加工能力也在20吨以上。工厂负责人甚至炫耀说,技术顶尖、设备一流。
一名工厂工人透露,厂房内存有很多肮脏的泔水油,主要的炼油设备是大铁罐和锅炉,中间用管道连接,通过过滤器后,流出来的油就变清澈了,老板把它包装成色拉油。
其次,科技含量高。此前一些权威人士告诉记者,降低“地沟油”的酸价成本太高,根本不合算,还不如买好油,所以“地沟油”上餐桌的事属于以讹传讹。然而,记者采访发现,不论是河北还是天津的“地沟油”加工厂,最不当难事的就是“降酸价”。
记者采用多种手段,在河北、天津的多家工厂取得了样品。从外观看,其中一些油颜色黄白,透明清亮,和真的色拉油没什么两样。一家工厂负责人称,他这油,水杂不超过3,酸价在6以内。很多工厂都来买他们的油,“只要不进实验室,绝对看不出来是什么油”。
记者将获得的样油送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检验。送去时,其中一瓶样油颜色灰黄,打开后的怪味让监测人员的脸迅速别向一边:“这根本不是油!”他们拒绝收下“怪油”,但另外几种的检测结果竟然符合食用植物油和食用动物油的一般指标要求。
知情人说,用碳酸氢钙去除杂质,用碱中和酸性,出来油比茶水还要清亮。中国粮油协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检测“地沟油”的有效办法。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一些颇具规模的加工厂大多存在了十几年。天津一家工厂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卫生许可证。一些工厂负责人说,他们各种证件齐全,不怕检查,甚至通过了Q S认证。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