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札记
一次充满危险和挑战的采访经历
这是一次充满危险和挑战的采访经历,回顾暗访始末,直至一个多月后的今天,我们仍深深感到,困难如影随形,而危险仍在继续。
“地沟油”,听说过的人太多,见过的没几个,要找到一个真正了解的人更是渺茫如大海捞针。我们在前期采访中请教了多位权威专家、教授,他们对“地沟油”的存在甚至持怀疑态度。
“我追了两年,始终没有找到‘地沟油’上餐桌的阳性样本。”这句来自权威部门、权威专家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扑面。
然而关于“地沟油”的言论如此之多,不可能都是空穴来风。我们并未死心,继续多方打听,每一次线索出现,都令记者精神一振,然而,这条见不得光、滑得像鱼的线索却时断时续,困难如影随形。
当我们第二次为了找线索在水屯批发市场“溜达”时,一位老板娘无意中透露,想要“那样的油”到昌平某镇去。虽然清楚这个镇非常大,找一个小窝点十分不易,但因为有了目标,大家精神振奋。
然而我们驱车围着这个镇走了一圈又一圈,始终没有任何可疑之处,时近正午,天气愈发闷热。突然,一人提议,“把空调关上,车窗摇下来,咱们用鼻子闻。”像是发现了救命稻草,司机连忙放慢车速,摇下车窗。每个人几乎都把脑袋伸出了窗外,每当闻到怪味,总要辨别,商议一下,大约一个小时,又围着这个镇走了一圈,尽管闻到了火锅味,炒菜味,但别无所获,“唉,算了吧,这个办法不行!”
每当幸运地抓到“突破口”,立即要跨越的就是险象环生的采访关。不能亮明身份,不能引起怀疑,事关自己和同事们的安全,这次的采访不同以往,我们不仅是记者,还是“演员”。
时间紧急,“行话知识”储备不足,药品、油品、价格种类不清,不时出现被“问晕”的危险时刻,“你们到底是干什么的?”这句话每出现一次都是巨大的考验!而每一次小小的失误,都会加重对方的疑虑。
为了彻底打消疑虑,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记者专门去相关单位进行了一系列进货规则的学习,熟记各种油品规格、粮食价钱,每次出发前一夜,采访组都要商量到深夜,争取万无一失。
确定事实后,紧跟着的就是更为艰难、危险的取证。记者曾两度夜探黑窝点,几乎所有的黑窝点都养着几条大狼狗,与恶狗相逢在所难免。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