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6月27日的夜晚,“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风”活动采访团抵达辽宁新宾,6月28日上午,我们见到了新宾满族自治县宣传部宣传组的王开。听说我们是为探访满族文化历史而来,王开直言:“这里是努尔哈赤的出生地,发家的地方,也就是我们满族崛起的地方,来这里探访满族文化历史你们是来对了。”
新宾满族自治县宣传部王开和抚顺博物馆原馆长肖景全给记者介绍努尔哈赤诞生地赫图阿拉故城。
索伦杆上部是用来盛装谷物供乌鸦啄食。
新宾满族自治县宣传部王开给记者介绍索伦杆的由来。
赫图阿拉故城位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就是王开口里所说的努尔哈赤的出生地,在她的带领下我们驱车赶往这处历史名迹。
赫图阿拉在满语中是横岗或平头小山岗之意,据载,该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始建,城分为内、外两重城墙,内城是努尔哈赤及其亲族居住,外城主要居住八旗精悍部卒及奴隶。四十四年,努尔哈赤继汗位,建国号为后金,定都于此。
走在赫图阿拉故城努尔哈赤的诞生地,王开一边介绍历史,一边介绍自己,“我写过一本书就叫做《马背上的江山》,说的就是满族在咱们新宾兴起的事儿。努尔哈赤作为一个开国之君,本身就有很多传奇的故事。”
“拿我们满族民族里都会出现的索伦杆来说吧。”王开站在努尔哈赤故居东南角的指着一个树立的木杆说,“这就叫索伦杆,它上面的木斗是用来装谷物喂乌鸦的。”
相传,努尔哈赤当时遭到明兵追杀,眼看将被追上,努尔哈赤已无力再跑,情急之下便趴在一棵枯树之下。就在这时从远处飞来一大群乌鸦。追兵赶到时只看到一片黑压压的乌鸦呱呱乱叫,没有发现人的踪影。多亏了乌鸦的救命之恩,努尔哈赤逃过了生死劫,才得以建国立制。
“为了纪念乌鸦救命之恩,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时设堂子祭神,立杆祭天。祭祀乌鸦神成为皇家和满族人家重要的祭礼活动。”
传奇总会给历史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王开介绍说,像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比如说“太祖的传奇身世”、“黄狗救主”、“罕王井千军万马饮不干”以及“神树的传说”等诸多传奇的故事,“这就是满族文化,这些传说给一个骁勇善战而又善骑射的女真族的统一以及大清王朝的建立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也将传说本身和清朝的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据说努尔哈赤就诞生在这个院子里
冷姨告诉记者,这个悠车悠过她们姊妹九个,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
冷姨家的供桌,右侧墙上是家里的族谱,冷姨告诉记者,族谱上记载她们老图家出过三个皇后
冷姨在教孩子们怎么做满族正宗的盘酱
冷姨正用狍蹄钩挂窗户,满族家庭都用这个来钩住窗户,据说现在正宗的狍蹄钩已经不多见了。
出过三个皇后的“老图”家赫图阿拉故城现在被开发为当地的一处了解满族文化的旅游景点,景点里有一处供游客品尝满族特色小吃的地方,门上挂着牌匾叫做“国舅府”,老板则是一位64岁被称为“冷姨”的满族妇女。
“我是正宗的满族人,我的太姥家姓图,这间房子就是老图家的,我们老图家祖上出过三个皇后。”冷姨听说我们是山东来专门来了解满族文化的记者时,很是高兴,“第一代皇后那就是努尔哈赤的妈。”
据冷姨说,老图家本来很兴盛,可是在康熙朝的时候,跟鳌拜走得比较近,少年康熙把鳌拜扳倒以后,老图家也受了牵连,后来做官就一代不如一代了。而她是老图家的外支,从太姥姥那时候分出来的,本来她也不住在这里了,是景区专门把她请过来住的,没事就做一些满族特色小吃供游客品尝。
“我现在住的屋就是地道的满族民居,你看这‘万字炕’,还有这悠车,都有年月了。”冷姨指着炕边上的悠车告诉记者,悠车至少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悠过她们家包括她在内的9个姊妹,“还有外面挂窗户的狍蹄钩,一般可都没有了。”
冷姨不光是正宗的满族人,还做得一手正宗的满族菜。在院子里有两口大缸,里面放的就是冷姨腌制的满族盘酱。
“我做的盘酱是在腊月初八,把精选上好的棒子粒,用锅文火炒,出锅晾凉后,再用磨磨成粉,然后用热水烫,再弄成团发酵。来年四月二十八时候,再加上大豆粉,盐一起下。”
冷姨说起盘酱来头头是道,她做的盘酱也异常的好吃,很多人都大老远来这里专门买她腌制的盘酱。“努尔哈赤喜欢吃盘酱,他到京城当了皇帝,还特别设了一个专门为他腌制盘酱的官。”
有些遗憾的赫图阿拉故城“现在的赫图阿拉故城其实我觉得是有些遗憾的。”在介绍故城的时候,王开这么对记者说。
1984年前,赫图阿拉故城还是一片老房子,住着村民,“据说很有一段历史了,当时还有保有很长一段故城的古石头城墙”。1984年,新宾满族自治县为开发赫图阿拉故城为旅游项目,住在老房子里的村民迁到别的地方,那些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被推倒重建成现在的模样,包括冷姨也是后来从别的地方把她请到故城来的。
“现在虽然规划的好一点,但是没有了那种历史的味道,新东西仿得再真也没有文化在里面,让人觉得没有厚重感。”王开认为这是赫图阿拉故城的一种遗憾,“保护民族文化方法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吧。”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