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蓉、李桂琴主演的名剧《秦香莲后传》在1987年访问新加坡时的剧照
《张文秀》一举成名
1939年,英蓉出生在琼海大路镇。那一年日本人踏上海南岛的土地。很少戏迷知道这位善解人意、爽朗大方的俊女子是一位曾经孤苦寡言的独生女,她的父亲在她年幼的时候就过世。在烽火连天的日子,母亲带着她改嫁他人,她就在母亲的家小心翼翼地成长。几岁的时候她就要放牛、砍柴,帮母亲做家务,她真正听到琼剧,是1953年她上小学的时候。那个时候,琼剧演出占领了海南城乡的主要市场,下乡演出的剧团常常被围得身子都转不过来。英蓉好羡慕台上那些长袖善舞,喜则欢笑、怒则发火、伤心则哭泣的演员,他们的尽情尽性让台下的英蓉心生感动。人们发现,每一次剧团走后,英蓉总是能够将昨日舞台的花旦或者小生的唱腔和甩袖的动作学得惟妙惟肖,她少女的眼神和身段因为唱上琼剧而变得不像她自己了,她像舞台上的那个唱也唱不完的美花旦。
前来吊唁英蓉的琼剧老作家钟少彪先生说,天生为琼剧而生的英蓉,她唱上琼剧就忘掉了一切。1955年,16岁的英蓉如愿考上了文昌县联合琼剧团,跟随著名的琼剧前辈谭歧彩学艺,幸运的是,她这一去,就学会了谭老师的拿手好戏《张文秀》。这位步入琼剧殿堂不多久的无名女子以其纯美而浑厚的嗓音,传神的表演,将那个三姐演绎得令人心旌摇荡,如醉如痴。当年的《海南日报》即发表评论文章,以少有的热情称其为“后起之秀”,英蓉一夜之间成为戏迷互相传诵的女明星。
海南省琼剧院院长陈军介绍说,1959年冬,周恩来总理和邓大姐来海南视察工作,英蓉和陈华主演的《红叶题诗》得到周总理的赞赏。196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红叶题诗》剧组赴京为全国“两会”代表演出,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接见。1959年,王英蓉还扮演了琼剧《红色娘子军》中的朱红(即后来的吴琼花、吴清华),成为在舞台上第一个扮演吴清华的演员。她以《张文秀》和《红叶题诗》与其前辈和同辈艺术家王黄文、陈华、林道修、韩文华、红梅、陈育明、梁家木梁等一代名伶,共同创造了琼剧的辉煌,把发端于草台里巷的琼剧推上了高雅艺术的殿堂。在她的身上,浓缩着琼剧几十年的荣辱兴衰,从她的身上可以窥见琼剧发展的脉络。
一步步看着英蓉成名的琼剧前辈周庆辉先生与记者一起追忆英蓉的往昔。他说,两周前,海南广播电视台一档栏目还专门制作有关英蓉与琼剧的节目,他还为栏目介绍了英蓉的事迹,没想到,节目还在制作中,英蓉还有很多话要说,她却突然离世,给琼剧界留下了太多遗憾。眼圈还在发红的李明玉是琼剧导演。与英蓉共事多年,她们结下了姐妹般的情谊。她说,我们都喜欢把她叫做英蓉姐,她永不变老的心,让你感觉不到岁月曾在她心灵留下的创伤。英蓉从演绎《张文秀》中的王三姐开始,成为琼剧舞台上一颗备受瞩目的明星,而且是在她如花的年龄!从此,王英蓉扮演雍容深沉的姜玉蕊(《红叶题诗》),《宝莲灯》里的三圣母、《春草闯堂》里的春草乃至现代戏中的刘胡兰和朱红等,她以独特的唱腔唱出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塑造了不同时代众多的艺术形象,声名远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辈们。
刚从法国演出回来的著名琼剧演员陈素珍,似乎还没有从悲伤中回神过来。作为戏剧梅花奖得主的陈素珍,尤其感念英蓉做人的无私做事的认真。她说,自己得到王英蓉的教诲太多,她单纯的心灵,对琼剧炽热的情感,让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传递给后辈。她常常不顾自己的体弱,亲自指导年轻演员们,为她们的一点点进步而欣悦。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