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7月16日消息 作为惠民便民工程,海口公交IC卡“难产”7年后于今年5月21日面世。但是原本应给当地市民带来便捷的事物,却颇受冷遇,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网友“风油精”今天在南海网发帖称,海口公交IC卡上市运营近两个月,其常乘公交车,但很少看到有人刷卡,并追问海口公交IC卡到底卡在哪儿?海南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现状:市民持观望态度
记者今天乘坐33路车进行体验发现,尽管刷卡机已经启动,但是多数上车的市民都是投纸币乘车。
在这路公交车上,记者随机采访了一名乘客。“你买了公交卡吗?”记者问。“没有,买了又不能打折,有什么用呢?”他回答说。
同样,记者转乘1路公交车时,沿途上车的市民都是持纸钞或硬币乘车,一路上,也没有看到一名刷卡乘车者。
记者在面前坡公交站等车时,来自沈阳的老人吴均祥也在这里候车。他告诉记者:“在沈阳买个公交卡十分方便,不仅有优惠,而且充值也方便,但是在海口,对于我们来说,买张公交卡没有多大用处,既不能打折享受优惠,而且我们在这里待的时间又不长,因此就没有必要再买了,投币也是一样的。”
那么,海口公交卡究竟是否像记者所体验的那样,受到市民的冷遇呢?1路线的公交车司机陈师傅告诉记者,在他出勤的时间段,每天刷卡的人数仅有五六人。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33路公交车司机则说,他每天出勤也就碰上两三名乘客刷卡,有时甚至一天都碰不到刷卡的。
海口市巴士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海口市乘车刷卡的人次出乎他的意外,该公司有260多辆正在运营的公交车,每天刷卡的乘客很少,不到1000人次,刷卡人次还不到乘车总人数的5%。“这样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但可能是新生事物,公交卡刚刚启动,尚未快速被市民接受。”该负责人表示。
释因:刷卡乘车少优势
海口公交IC卡出炉后,没有受到市民的青睐,并在网上出现一片质疑声,而且乘车刷卡的乘客也极少,对于这种情况,作为运营方的海南宝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公交卡在运行后,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该负责人分析说,首先,因为海口是全国最后一个推行公交IC卡的省会城市,对新生事物,人们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其次是,目前海口不像其他省会城市那样,公交本身不发达,坐公交车的群体不多,不少人选择骑电动车出行。
“其实,目前公交卡没有被市民完全接受,最主要原因在于还没有相关的补贴扶持政策,乘车无优惠,百姓肯定不买账。”该负责人说。
采访中,多数受访者认为,公交IC卡是一项惠民便民的民生工程,应多为百姓考虑,虽说刷卡方便了出行,但是购买公交卡要付押金,而且刷卡也没有什么优惠,和直接掏钱没有区别,这让许多市民难以接受。海口市民陈晓亮说:“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刷卡优惠,有的城市,刷卡乘车才5角钱。”
同时,一些受访者认为,目前在海口购卡还不是很方便,要到固定的销售点才能购卡。多数受访者对有公交卡的销售渠道知之甚少。而且,还有受访者认为,民生服务外包,也在无形中给百姓造成了企业垄断经营的感觉,让大家产生观望心态。
记者从海南宝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海口易卡—宝岛通公交IC卡运行系统十分正常,但发卡量不太理想,这主要是公交卡没有优惠、宣传不到位、销售网点少、售卡渠道不畅通等因素造成的结果。
“一个新的东西出来,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虽然现在发卡量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对自己的运行系统很满意,虽然公交IC卡初步启动运行还有些困难,但是系统成功了,‘路基’打好了,公交IC卡的发行也会越来越好。”尽管目前的运行情况不尽人意,但是该公司副总经理赵勇对前景充满信心。
据了解,运行近两个月来,到目前为止,易卡—宝岛通公交IC卡销售量约1.4万张,海口所有公交车平均每天刷卡的总和约2700笔。
期待:出台政策更惠民
没有优惠成为目前海口公交IC卡被“卡”的主要原因,那么运营方及有关政府部门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海南宝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这是主因,他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上报政府有关部门,并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会谈,希望政府部门能出台相关补贴政策,”但是因为补贴这部分预算成本很大,目前还没有结果。”
海口市巴士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要想把这项便民工程推行下去,必须要根据市民的需要制定符合公交卡运营的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尤其是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有优惠的东西能引起市民的兴趣和关注,海口应该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让公交卡更大程度地便民利民。
海口市政协委员陶秀青也认为,要重塑海口市民对公交IC卡的信心,不仅要通过公交卡带给市民更多方便,而且有关部门和运营方,还应该实行打折优惠制度。这既需要有关部门在政策层面上的专项补贴机制的支持,也需要企业很好的执行。
记者随后联系上了海口市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局,该局有关负责人一听说采访海口公交IC卡相关补贴一事,便缄口不谈,以开会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当记者再次联系上该负责人时,他说:“这件事,你去找运营公司,不要找我们。”(本报海口7月15日讯)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